本文章来源于网络,著作权属该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通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这一讲主要介绍诱发抑郁症的一些可能原因。但我首先要强调,到目前为止,现代医学还没有能找到确切的、能直接导致抑郁症发作的因素。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通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此图为后配图,图片来自网络,使用时未发现该图片的版权登记。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从科学角度,确实需要弄清楚抑郁症的缘起;但现实中,很多患者纠结于此,试图通过找到诱因、解决诱因的来克服抑郁困扰,甚至为此陷入长时间、反复的过度沉思之中,进一步加深抑郁的倾向或症状。这是我们应该避免的。 接下来,我就具体分析一下抑郁症可能有哪些易感因素。 一、生理性因素 我们一向把抑郁症归为精神类疾病,因此很多人会误以为抑郁症只是情绪低落,是心理感冒,经常忽视了其根本上的生物学原因。所以这儿列举的第一个原因就是它的生物病理性。 我们在上一讲里提到过,大脑左边额叶皮层的活跃程度决定了人类对于正面情绪的感受能力。科研人员在研究了车祸中大脑被损伤的人的行为后发现,由于左额叶皮层受损,他们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抑郁的症状。同时,这个皮层的活跃程程度跟大脑突触间隙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又称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NE)和多巴胺的浓度高低有直接关系。 具体说一说这三种神经递质。血清素是一种单胺类化学物质,可以调节食欲、睡眠、记忆、体温、情绪、行为等;去甲肾上腺素可使全身血管尤其是小动脉和小静脉收缩,使动脉血压升高,从而增强压力感受性反射活动;多巴胺在脑中有多种重要功能,包括调节运动行为,激发与动机与情绪相关的快感。 当这些人体自有的激素水平下降,或者处于不活跃状态,不能很好地支持左额叶皮层对于感受正面情绪所需要的活跃度,这个人就会出现抑郁症状。这部分人群大概占到抑郁总人群的25%左右。 二、遗传倾向 先要澄清的是,遗传指的是某种基因的代际传递。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还没有证据显示存在“抑郁基因”,也就是说不能证明抑郁症会通过基因遗传。 但确也有大量研究证实,抑郁症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较密切的关系。大约有40%的抑郁患者,他们的家族成员里有一人或多人曾经被抑郁症侵扰(他们不一定被被确诊和接受过治疗)。抑郁症患者的亲属中患抑郁症的概率远高于一般人,约为10~30倍,而且血缘关系越近,患病概率越高。 当然,这些证据只是说明抑郁症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性”,这与基因遗传是有本质区别的。遗传倾向性是家庭内部在行为和意识上的互相影响,比如孩子的家庭教养质量,会受到抑郁症父母的直接影响,导致孩子在亲子关系间的不安全感和性格上的缺陷。加之孩子对于家庭内部负面思维方式的逐步适应和接受,以及相对艰难的社交和亲密关系,都会使得他们处于抑郁症的高风险状态。 另外,家庭外的社会因素在成长过程中也会介入。由于缺乏来自父母的有效支持,孩子在应对变故和挫折时可能会遭遇更严重的危机,使得抑郁症的风险进一步提高。 三、性别因素 统计数据表明,女性抑郁症的患者比男性多一倍。为什么?这是因为生理特性的差别。 女性体内的雌激素和孕激素较男性要高,而且总是处于变动之中。正是由于这些激素水平的骤升骤降,导致了一部分女性出现抑郁症状。不少女性朋友都会有这个体会,就是例假前后会有较明显的情绪波动现象。如果女性平日对于激素水平变化比较敏感,那么产后和更年期情况可能会更加严重。尤其是女性孕激素、雌激素都会急剧下降,进而导致血清素合成和释放降低,加之去甲肾上腺素同时呈现下降趋势,导致抑郁症状的发生。同理,女性更年期时又会面对一次雌激素的骤降,而处于抑郁高风险之下。 这里要补充说明几点: 1. 产后抑郁发病率非常高,即使没有达到抑郁症诊断标准,情绪低落、精力下降也是常见的状态,对此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特别是伴侣和家人要多体谅。 2. 从生理性来看,产后抑郁同时也会发生在小产之后。相比较新妈妈有初为人母的喜悦和家人的照顾,流产后女性往往面临更高的抑郁风险。 3. 产后抑郁不像我们所认为的只发生在产后,其风险区域可能会达两年之久。如果怀疑是产后抑郁,可以通过血检记录来排查,通过缓慢降低雌激素的摄入让激素水平慢慢恢复到产前状态。 4. 女性更年期雌孕激素快速代谢,除了会引起情绪波动,在身体其他方面也会伴随着不适。及时补充女性荷尔蒙在西方国家是一种常见的手段,用以抵抗因为激素水平骤然下降而带来的不适,再慢慢减少摄入,给身体足够长的时间适应,最终摆脱外来激素的补充。 5. 女性相对于男性而言,对于社交和倾诉的需求更高,所以心理疏导和家人、朋友的陪伴也更为有效,可以作为辅助手段。 四、创伤性事件 创伤性事件包括了人为的和自然事件。自然灾害就不多阐述了,这里主要讲一下人为的创伤。 有些创伤有可能是一次偶发性事件,如儿童性侵、暴力侵犯、老师/领导等权威角色的过激批评,或者家人、朋友甚至宠物关系的突然中断(死亡或者离别)等。 有一些创伤性记忆是持续性的,比如儿童虐待(包括肢体、言语和性侵犯),伴侣间的程度不一的冲突和虐待等。虽然从单次的严重程度来看,未见得非常厉害,但是因为其持续地给受害人带来恐惧、耻辱、缺乏安全感,逐渐形成受害人负面消极心理和行为模式,以及用以对抗这些创伤的不理性反应机制,最后出现抑郁的症状。 有几点需要澄清: 1. 对创伤性事件的定义取决于当事人。一旦当事人把该事件跟创伤性记忆相联系,那么无论事件的大小,都可以认为是创伤性的。 2. 对于该类事件,越是低年龄的孩子,可能遭受的心理创伤越大。如果怀疑某事件可能会给孩子留下创伤记忆,大体分为两个大步:先是通过观察,为其提供一些心理急救的措施,包括陪伴和倾听、安全的确认、规律生活的提供等。其中大概有一半受害者经过一段时间(一般三个月)的修复之后,心理障碍依然没有克服,就有理由怀疑是创伤应激障碍后遗症(PTSD),需要专业心理辅导来消化这个事件的后续影响。 3. 抑郁症很有可能只是PTSD的一部分,需要结合PTSD治疗才能很好地缓解抑郁的症状;同时也要理解,有些PTSD的影响可能是终生性的,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放弃努力去减缓这个事件对我们生活的负面影响。 五、反刍性思维模式 反刍性思维模式是指对一个负面事件的单方面反复体会,或者对于可能产生的最糟结果的反复预测和担忧,而不是着力于问题的解决方法。这种思维模式有什么危害呢? 1.它会强化大脑对事情的负面体验,从而形成习惯性的负面体验选择; 2. 它会夸大某个具体事件的负面影响,造成不必要的恐惧和绝望; 3. 因为上述两点,大脑的反应机制处于持续性过激状态,得不到很好的自我修复,学习、工作效率下降,身心处于疲惫不堪的状态; 4.它会花费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想这个事情(而非解决方案),导致自我效能感进一步缺失,而且有效社交的机会也随之大大降低。这些都是抑郁症的诱因。 很多人会怪罪于自己内向的性格,但思维模式其实也是一种习惯的养成,可能来自早期的家庭情绪氛围,也可能是从一个创伤性记忆开始,改变了对生活的态度。作为习惯,它是特别强大、难以被打破的。它经年累月、潜移默化形成,要改变它自然需要付出持续的努力、足够的警醒和毅力。但同时,既然是习惯的一种,经过一段时间有意识地监测和训练,也肯定是可以矫正的。最常见的是正向体验训练、意志力训练、专注力训练等,以后可以找机会详细展开。 六、现代生活方式的弊端 先列举一些典型的现代生活方式的特点: 1.便捷——吃、穿、住、行各方面的便利,使得运动不再是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在享受这些安逸的同时,人们也失去了运动带来的身心益处; 2. 营养过剩——油脂,尤其是饱和脂肪和糖分的过量摄入,造成身体慢性炎症的多发和大脑功能的受损; 3. 多样化社交工具——虚拟社交等新兴社交方式的出现,扩大了社交面,但使得面对面的深度社交的可能性受到局限;而随着大社群的出现,降低了人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和信任,更进一步使人们困惑于角色定位和社会价值的认定; 4. 封闭式的居住环境——这使得人们远离自然,缺乏光照,同时也加剧了社交疏离。独处也为过度沉思提供了更多机会,长时间的反刍性思维对情绪造成更大的困扰; 5. 工作、娱乐方式的高强度、快节奏——这使得睡眠障碍和短缺相当普遍。研究表明,50年前,人们的平均睡眠时间7.5个小时,现在下降到了6个小时左右。而大脑是依赖深度睡眠进行自我修复的,睡眠缺失损害的真是大脑进行休息和恢复的机会。 我们发现,工业化之前那种和谐、平衡、健康的生活方式已经不复存在,而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抑郁症的出现和诊断也成上升趋势。这不是巧合,抑郁症就是一种现代的疾病,这样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体失去了自我恢复的免疫能力,同时那些可以依赖自身而产生的各类激素也呈现缺失状态,比如运动可以产生大量的多巴胺和血清素,光照可以合成维他命D和帮助睡眠的褪黑素。这些物质的缺乏,正是导致抑郁的生物性因素。 七、压力和焦虑的积累 上面说到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剥夺了我们的一部分睡眠时间,也影响了我们的深度社交。这还不是问题的全部。 具体来说,高强度的工作状态或者紧张的职场竞争关系,会进一步提升工作的压力和焦虑;而这种持续性的压力和焦虑,会使得人体一直处于不必要的、持久的应激状态,进而呈现出一种失衡状态,其生理上的表现就是由于大脑额叶皮层不活跃而出现抑郁症状。 要指出的是,工作或者境遇本身可能会带来压力,但前提是要符合长期性这一条件。这种情况还可能出现在其他场合的有害关系里,比如长期性的虐待(包括生理性、心理性和性虐待),一方面会造成直接创伤性记忆,而另一方面也会因为长期在这种有害关系里导致恐惧、担忧等负面情绪的积累,习惯性地被贬低或自我否定,从而持续性地造成压力应激机制不断被激活,最终在生理上出现抑郁症状。 八、相互作用的结果 最后要强调的是,很难确认上述哪个诱因真正导致了抑郁症的发作,它往往是若干个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加剧而形成的结果。 这就告诉我们,只要对抑郁症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警惕,我们就有很大可能和机会在早期采取措施;但既然它的产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其治疗效果就不会立竿见影,需要耐心和信心最终才能战胜它。 最后,讨论一下弱势群体中的抑郁症患者 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在罗列了上述致病因素后,不能回避讨论弱势群体的抑郁症问题。 一直以来,抑郁症被媒体渲染为中产阶级的精神健康问题,事实并不是这样。弱势群体是抑郁症的高发群体,而且大量患者缺乏专业的帮助和治疗。 造成这种状况的有几个原因:首先,对抑郁前兆的识别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而处于社会底层的成员恰恰缺乏这种自我关照的知识,更没有能力去获取专业的资源信息; 其次,抑郁症的诊断和治疗需要花费比较高的经济代价,这对于低收入的人群来说就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在保证基本生活用度之外,他们没有更多剩余去支付额外的费用进行治疗; 再次,很多弱势群体的成员,面临着经济、社会角色、身心残障等各种挑战,这些生活的状况往往也是抑郁的诱因; 最后,弱势群体的发声意愿和机会都很少,引起公众的关注当然也随之减少。所以对于弱势群体的抑郁症现象,不仅在理论上,在实务中也是一个急需要关注和讨论的问题。
文:管弦
来源:渡过(ID:zhangjinzaibeijing)|已授权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通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重庆心理咨询 重庆心理医生 重庆抑郁咨询 重庆焦虑咨询 重庆夫妻咨询 重庆家庭咨询 重庆情感咨询 重庆强迫咨询 重庆黄手帕心理 重庆心理培训 心理咨询师 重庆心旅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www.hspxl.cn 微信公众号:hspxl |
通知公告:
- 离婚了,怎么给孩子说? -2024-06-21
- 死亡母亲——症状的保护机制与积极意义 -2024-06-26
- 伴全能之无能感——无法言说的“全能痛楚” -2024-06-24
- 无明变有明 不可控变可控 ——自残的动力学之一 -2024-06-24
- 我疼故我在 ——自虐、自残的动力学之二 -2024-06-24
-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人如 -2024-06-24
- 落发焦虑与金刚不坏的自恋之身--现实之光刺破幻 -2024-07-07
- 孩子,不该是你的最爱 -2024-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