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端顶部图片
重庆黄手帕&心旅心理咨询:儿童、青少年成长心理/广泛社会适应问题/应激不适/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创伤/人际交往/亲子关系/情感婚姻家庭/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神经症性心理问题/性取向问题/性心理问题/性格偏移等,心理顾问与心理测评服务。
为对来访者负责,对本所不适合或不匹配的,我们将负责为其提供转介服务。 心理讲座、团体辅导、工作坊、企事业单位EAP服务。
重庆黄手帕心旅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邮箱: 865273090@qq.com
电话: 023-89009815(7×12热线,9:00-21:00)
微信公众号:hspxl
网址: www.hspxl.cn
地址: (公司咨询部)重庆市渝北区龙华大道99号长安锦绣城26-20-9 (江北新牌坊转盘附近,加洲花园、电子校旁)

我们知道,有时要把自己的心灵交付到心理咨询中,需要莫大的勇气。在徘徊犹豫的时候,加入我们的群为您与我们保持了一个合适的舒适距离。
当前位置: 主页 > 心理资讯 > 咨询手记 >

我不想来咨询 只要你给我一个方法就行了 --略谈心理咨询的技术与关系

时间:2024-06-24 15:47 点击:

 
“老师,你说我老去想没发生的事情怎么办?搞得自己好惶恐不安,杞人忧天。”
“这个叫焦虑,就是幻想未来没有发生的事,但是是可怕的事。可能我需要了解更多,才能帮助你。”
“我只需要你回答我怎么调节就行了,是不是焦虑症?我只想调节一下”
“能不能被诊断为焦虑症,可能需要更多的评估,只凭你的一个症状描述就做诊断,很不负责,其实可能会让你增加焦虑。”
“我不要诊断呀,只是随便问问,你只要给一个方法,让我自己可以调节,让我自己不要去想就行了……”
“可以告诉我,你想的具体内容吗?
“反正老幻想以后的事情,没有安全感,全部都想的是不好的事情 没一件是想的好的!还有老做恶梦”
“可以给我说说恶梦的内容吗?”
“老是梦到被人抛弃,丢弃,背叛……,你问这些干什么呀,我不想来咨询,你只要给我一个方法就行了……”
具体了解下去,来访者父母很早就离异了,离异后来访者跟随父亲,但父亲又重新组建了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孩子,把孩子扔在寄宿学校里,只承担了最基本的经济责任,孩子半个月回一次家,但与父亲几乎没有精神交流,来访者声称:“我觉得我就是死了,我父亲可能也不会知道”。母亲呢,离异后无力抚养孩子,也组建了自己家庭,与孩子也没有什么联系,既不能承担经济责任,也没有精神上的交流。孩子就这样成长,在孤独、自闭中成长到二十多岁,这个焦虑症状的出现也好多年了。
 
不过,来访者坚持她只需要一个方法,而不想来做咨询,不愿意与咨询师建立关系。
 
我做为职业咨询师,能够对来访者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事实上,来访者在她的人生经历中,确实是被她的亲生父母背叛和抛弃了。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离异就是背叛。本来孩子有一个家,父母的离异毁灭了孩子的家,让孩子成长的安全基地消失了,父母对孩子背叛了自己做父母,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的职责;而父亲只承担经济责任,没有心理上的连结、支持、交流、抚慰,就是抛弃;母亲突然消失,没有给孩子一个交待,也不与孩子保持精神上的连结,发挥妈妈的功能,就是抛弃。
这并不是说,父母离异就是该死的罪过。
父母也有追求自己的幸福的权利,当婚姻进行不下去时,可以选择离婚。但父母可以与自己的配偶离异,却不能与自己的孩子离异,离婚前后要对孩子做大量的安抚工作,要让孩子明白,父母离异并不是他的过错,而是大人的问题;要让孩子放心,父母只是不在一起生活了,但并不会抛弃他,父母依然会爱他,尽自己的责任,只是不在一起生活了,一样会关心他、照顾他、保护他、支持他、陪伴他,只是给予孩子爱的方式和地点发生了变化。并且说到做到,不因为离异后生活艰难放弃自己的职责,不因为重新组建了家庭而忽略前面的孩子。能够对前后家庭中的孩子做到一视同仁,给予一样的爱、关心、照顾、支持、陪伴。
如果能够做到这些,那么离异对孩子的心理伤害就可以减少到最小,离异家庭的孩子一样地可以成长得心理健康、拥有幸福的人生。而且,勇于选择离异的父母,还给孩子做了一个榜样,亲密关系出现问题时,可以选择捍卫自己的利益,分离并不是天大的事情,不必死守在一段无望的关系中承受无尽的痛苦,让孩子变得有勇气、有担当,不害怕失败。
 
不过,这些都是理想化的状态。实际生活中,父母一样不完美,会有人性的弱点、有创伤、甚至有心理障碍。类似这个女孩的父母并不是这个社会的主流,但永远都会存在,因此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创伤永远无法避免,这正是社会分工产生了职业助人者行业的原因--职业助人者并不仅仅限于心理咨询师,这些遭受心灵创伤的孩子是需要帮助的。
 
那么,这个孩子的症状是怎么一回事呢?我对这个孩子接触不多,凭自己的理论知识与临床经验,可以做一些猜想和假设。这些猜想与假设并没有经历检验,带有一些野蛮分析的味道。
这个孩子的焦虑可能产生于内心被爱的渴求与爱的无能之间的矛盾。这个孩子所幻想的内容,是她过去人生经历的真实感受--被自己的亲生父母所背叛和抛弃,正因为如此,她内心是极度渴望爱的;不过,既然我亲生的父母都可以背叛、抛弃我,那这个世界上还有谁是可以值得信任的呢?谁可以让我信任,让我去爱,去填满内心爱的空洞呢?
所以,被爱的渴求让这个孩子极度需要去靠近人,去寻求爱的满足;但对他人的不信任,导致这个孩子无法与人建立信任的关系,也就无法满足她被爱的渴求。换言之,这个孩子对他人的不信任导致了她爱的无能。
这就好比一个非常饥渴的人,来到一个充满食物的环境中,但她确信所有的食物都是有毒的。因此,虽然她极度饥渴,却无法进食。
这个内心的冲突构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对爱的饥渴导致她趋向去寻求爱的满足,这构成了她想靠近人的心理动力;但对人的不信任,接近人渴望获得爱的满足可能会让她受到伤害,所以又要把她拉回来。拉回来的动力,更加增加了她爱的饥渴,她寻求爱的满足的动力更强,导致她更想去获得爱;对人的不信任和恐惧,由此需要更强的动力把她拉回来。渴求爱而无法获得爱,导致了痛苦。循环往复,这个循环每转一圈,她内心的痛苦增加一分。对他人可能会伤害她的恐惧增加一分,爱的饥渴也增加一分。
在这个孩子的内心当中,在她被抛弃的十几年当中,这个恶性循环不知道进行了多少次。所以,痛苦就像滚雪球一样变得越来越大。压得这个孩子的心灵越来越无法承受,心理障碍就这样被构建出来了。
 
为什么是以焦虑的形式表达出来?焦虑的定义,朝向的是未来而不是过去。因为她对爱的渴求发生在她将要去进行的行为当中,而由于她内心对爱的对象的不信任,这个行为被阻止了,是一直都渴望,但一直都没有真正发生的行为,或者说内心的冲动,所以是面对未来的焦虑。
她焦虑的内容,被背叛、被抛弃,其实是她在内心中预演如果她去寻求爱的满足将可能会发生的事情。这也可以说是构成了一个幻想,还不完全是潜意识的!
 


(此图为后配图,图片来自网络,使用时未发现该图片的版权登记。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为什么这个孩子只渴望我教她一个方法,而不愿意来做心理咨询呢?她告诉我,事实上,她身边的人都她看心理医生,但她一直坚持自己没有病。只是需要一个方法来调节就可以。
这是因为,一方面,由于她的人生经历,她根本无法信任任何人,包括心理医生,心理医生也是人,谁知道他会不会和我的父母一样来伤害我、背叛我?
另外一方面,在被自己的亲生父母背叛和抛弃的十几年,她失去了依靠,只能相信自己,靠自己活下去。所以,她不能承认自己有病,如果自己也有病,我无法依靠我自己了,我又无法相信这个可怕和危险世界与他人,那我如何生存下去。
所以,我不能倒下,我不能承认自己有病。
 
分析至此,我们可以理解来访者的内心是多么的艰难和痛苦。
每天都在痛苦中煎熬,在孤独中翻滚,在恐惧中苦苦支撑
一年365天,一个月30天,一天24小时,除了白天清醒的状态,就是睡觉也逃避不了,痛苦会以恶梦的形式侵入她的内心。上天入地,无处可逃。
所以我很欣赏我的一位同行的文章广告词:无须苦苦支撑,我们愿你陪伴成长……
 
那么,我可以帮助这个孩子吗?
不能。
 
“你不能,那你们心理医生干什么吃的?”这个女孩愤怒了。
我承认,我没有那么全能。事实上,这个孩子的问题来自于她与父母的关系,她成长过程中对这个世界的切身感受。来自关系当中的感受与体验,怎么可以通过简单告诉你一个技术、一个方法就可以修复?
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物理学教授,如果她不会游泳,面对水有恐惧时。你能不能教给他一个方法,让她克服对水的恐惧,然后下水游泳?即便她是物理学教授,知道人在水中是有浮力的,不会一直下沉,只要使用了正确的游泳方法,就不会被水淹死?
No Thank you!
他必须要在会游泳的人的带领下,亲身去感受了他可以在水中浮起来,亲身去体验了他不会被水淹死,然后他才会相信他的大脑部分早已经知晓的物理学定理,才会克服对水的恐惧。
 
说到这里,我想提及一下前文所述及的野蛮分析。
“在20世纪最初10年里,心理分析已开始向全世界传播。有一个40岁的妇女患焦虑状态,找奥地利一个青年医生看病。这位医生说她的病是和她丈夫离婚后引起的。性欲不满是焦虑的原因。建议她回到丈夫那里,或者再找一个情人,否则就高潮自己解决,当然是指手淫。这个病人确信她不能好了,因为她不能再回到丈夫那里,其他两个办法都是她的道德和宗教信仰所不能容忍的。因此,焦虑加剧,而那个青年医生说,这是弗洛伊德主张的办法。于是,这个病人由她的一个老朋友陪伴去找弗洛伊德。陪伴她的老妇人向弗洛伊德恳求,要他向病人保证,那位青年医生医生讲得不对,因为病人已经独居多年了。
这件事引起了弗洛伊德的重视。1910年他发表“论野蛮分析”一文,指出心理分析方法在于和病人长期接触,逐渐胜过病人的阻抗,才能取得进展。不注意方法,直接向病人指出他所隐蔽的东西是错误的,是一种‘野蛮’分析。……”
 
引用这个典故,是想说明从我们这一行的老祖宗开始,就明白心理咨询关系在心理咨询(限于国家法律,本文所有应该使用“心理治疗”一词的地方都改用“心理咨询”)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所谓“利用移情克服阻抗”。
根据我们近代的心理咨询疗效研究,心理咨询疗效因子中地位最重要的其实并不是技术,而是关系。同时,疗效与咨询时长成正比。
 
回到我自己的临床实践上来。十多年前,我刚开始从事这个工作时,是非常热衷于学习技术、使用技术的,来访者来了,十八般武艺一古脑堆上。对大多数来访来说,确实看起高大上,也很受用。短平快、立即见效。我也沾沾自喜,极大程度地满足我的自恋。
呵呵,让来访者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咨询师在来访者身上找存在感?不应该吧?不过,当时是无法认识到这一点的。我是神圣的助人者呀,怀着伟大的“拯救”情结工作,怎么可能是我在来访者身上满足自己呢?
不过,好景不长,许多来访者技术是没有用的。好吧,那一定是我学艺不精,好吧,再出去学习。所以跟现在许多刚出道的咨询师一样,经常打飞的,全国各地到处跑,去追各种大师,去学各种技术,有同学形容我对学习的贪婪劲,恨不得把自己砍成两半,到处分身学习。
这种情况在过了几年后改变了。一个是我做了自我成长;一个是一个事实教育了我。我最初接待的来访者有许多都回来了。因为我曾经帮助过他们,当时也有成效,所以他们信任我,症状复发后还会回来找我。不过,回来发现他们的问题还是老问题,一点都没有改变。
问及我当年教他们的技术,他们完全都不记得了,唯一记得的是我曾经很热情地帮助过他们,他们在我这里感觉到温暖、关注和支持,他们相信我可以帮助他们变得好起来。
我才明白,其实我当年只是给他们扮演了一个好客体的角色,真正起作用的不是那堆我自以为是的技术,而是我的帮助他们的态度,而是我们建立起来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咨询关系。
这让我想起另外一位美国的心理咨询大师亚隆的著作。他在一本著作里,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这位咨询师治学非常严谨,他为了探索心理咨询过程中真实地发生了什么,他与一位来访者在咨询开始时就约定,双方各自回去写下每次的咨询感受与体会,在整个咨询结束后再交换给对方阅读。
结果让他汗颜,许多他洋洋自得的精彩解析,他以为这可能会击中来访者的要害,是改变来访者,让来访者变化的原因。而在来访者的咨询体会里,完全没有什么意义。真正的改变,发生在咨询中后期,他一个不经意的行为所体现的他对来访者真正的关心和温暖,让来访者内心触动,这才是发生咨询性改变的真正的原因。
 
我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非常赞同他的观点。不过,我却认为,我们无法把这些在咨询实践中得到疗效验证的不经意行为提炼成技术。因为,没有前期咨询长时间关系的铺垫,你使用这些不经意的行为技术,对来访者也是没有用的。所以,是关系发挥了作用,之所以这些不经意的行为被来访者感受并产生改变的时机不在咨询前期而在中后期,正是关系在那个时期发挥作用了,所以来访者才可以积极地去感受咨询师。
所以,后面的心理咨询,我更注重关系在心理咨询中的作用,咨询节奏也放慢了。从开始的短程为主,逐渐过渡过中长程。后面多年的随访表明,大多数经过长程咨询的来访者,疗效都相对短程更稳定和持久。
 
为何关系这么重要?
心理咨询学派众多,但几乎没有不重视关系的学派,就连被贬低为“训兽师”的行为学派,其实也非常强调与来访者的关系。
各个学派对心理咨询关系,大致有两种意见,第一,关系是一种手段,通过关系来实施咨询技术,帮助来访者改变;所以关系为辅,技术为主;第二,强调关系本身就是改变的手段,离开关系,改变无所谈起。心理咨询是关系为主,技术为辅。
我本人更倾向于后一种观点。
在我看来,人的心灵就是通过关系构建起来的。离开了人际关系,人的心理无法构建起来,狼孩就是显著的例子。狼孩有着人的全部遗传基因,但离开了与人的互动,完全没有人类的心理,只习得了狼的行为。
人的心理疾病,从关系当中获得,当然,也只有从关系当中改变。心理咨询的疗效机制,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述,可以说是:用一段好关系改变由坏关系搭建的有障碍或有疾病的心灵。
至于客观描述关系在心理咨询中的地位,我觉得上述两种观点都是对的,区别可能只在于面对障碍程度不同的来访者。
对于程度较轻的来访者,例如:处于传统心理咨询范畴的来访者,我个人觉得关系是手段,技术是改变的重要因素;而处于传统心理治疗范畴的来访者,我个人觉得关系是改变的重要因素,技术次之。





(此图为后配图,图片来自网络,使用时未发现该图片的版权登记。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对于心理咨询关系具体如何在心理咨询中发挥作用,这方面的文献汗牛充栋,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去查阅资料。在这里我只想从我感兴趣的角度说一点我的感受与体会。
如果我们把大多数来访者心理疾患的主要起因,归因于关系。那一定是一个功能不良的、伤害性的关系,无论来访者所经历的是忽略、虐待、控制--等等心灵创伤,终究是一种精神伤害性的关系;相对于人格健康成长来说,我们可以把它总结为是一种基本错误的关系
 
而来访者与心理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建立的关系是什么呢?我们看一看心理咨询的过程,来访者与咨询者因为咨询目标而被组织起来,咨询目标本身就包含着期望,改变的期望,是积极的,而不是一种无望或者绝望的关系;在咨询过程中,无论来访者如何对咨询师移情,无论如何投射或者投射性认同、无论如何把过去带到现在去强迫性重复,但咨询师对他的倾听、积极关注、支持、理解、抱持、涵容等等,也包括严格的咨询设置,这些相对于人格的健康成长来说,都是积极的、滋养性、修复性的,也就是基本正确的关系。来访者有心理疾患,但其心理并不是全部都是病态的,来访者心灵中总有健康的部分(这就是导致来访者对自己的心理疾患有自知力,形成咨询动机并希望得到帮助改变的那部分),这健康的部分是可以感受到咨询师所带来的基本正确的关系的。
所以,无论我们使用那个学派的理论、技术进行工作,我们带给来访者的都是对于成长为健康人格所需要的基本正确的关系,并为来访者心灵健康的部分所感知到。
正因为来访者的健康部分能够感知到我们带给他的基本正确的关系,所以来访者可以感受到这段关系是好的,甚至因此来访者也愿意去维护这段关系,甚至愿意原谅我们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可能会犯的一些错误,因为他们知道我们是基本正确的,是好的。这可能是所有有经验的咨询师都可以感受或者曾经感受过的体验。
所以,我的一位来访者在长程咨询的中期会这样对我说:其实我在这里咨询很久了,发现我并没有太大的改变,但我喜欢这里的气氛,喜欢跟你在一起工作的方式,也因此我相信我能被改变,所以我继续坚持下去。
 
基本正确vs基本错误,这正是心理伤害与心理成长的区别所在,或者说心理伤害与心理咨询的区别所在。
也因此,前文我把心理咨询的改变从关系的角度简单抽象成为了:心理疾患是从不好的关系当中诞生的,而心理咨询的改变从关系的角度可以定义为以好的关系去改变由不好的关系所导致的有问题的心灵。
 
行文至此,我可以回答为何不能帮助那个女孩了。因为,我无法用离开关系的技术帮助一个不相信他人、不能建立关系来满足自己所导致心灵疾患的人。也就是说,如果她没有勇气去与人正确地建立关系,满足自己的需要,填满内心爱的空洞,她被爱之渴求与爱之无能之间的矛盾是无法解决的,她的这个症状就只能永远这样持续下去。而与心理医生建立的关系是最安全的,如果连与心理医生建立关系的勇气都没有。只能说对于她来讲,现在心理咨询时机还不成熟,她的痛苦还不够深。她还可以带着症状生活下去,她的心理防御还能起到效果。
合适的咨询时机,只在于她自己完全无法依靠自己生活下去了,她的心理防御完全失败了,她只有冒险一试,去相信心理医生,愿意与心理咨询师建立关系来帮助自己时。
这正是心理障碍、心理疾患的特点,许多来访者来找心理医生时,已经在痛苦中挣扎了许多年了,为何不能早一点来找心理医生,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上述的原因--咨询时机还不成熟。
 
马克思说:我们看到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却不能人为地中止这个过程,提前跨越到社会主义。
万事万物都有规律,心理咨询也有自己的规律。并不是心理医生看到有问题的来访者就可以去帮助他的,必须要来访者产生了足够的咨询动机,帮助才有可能。
所以心理医生并不是神,这个社会上需要帮助的来访者有很多,最终能得到心理医生的帮助的来访者只是非常小的一个部分。
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个规律,我们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也许就可以变得更加从容。
 
所以,我也可以借这篇文章回答许多类似的来访者的问题:
*如果你不来做咨询,我无法教你一个方法来帮助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或心理咨询;
*无法用看书、自己学习的方式来帮助自己来克服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也需要另外一位咨询师的帮助。个人的学习对帮助自己是有用的,但无法替代另外一个人与你建立的职业帮助关系带给你的帮助。
*如果你不愿意跟我建立咨询关系,而想与我成为朋友,我无法帮助你解决你的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关系不是朋友关系。
*如果你不愿意与我建立正式的咨询关系,而想通过在QQ、微信等社交通讯工具上随时、随便聊几句,就解决你的心理问题,我可能无法做到。因为我有正式的工作要做,有预约好的来访者需要去帮助,而无法在你不预约的情况下随时为你提供服务。这种关系也不是心理咨询关系,达不到帮助的作用。
*你能免费帮助我吗?不能。收费本身在心理咨询中是有意义的,免费的咨询无法达到咨询效果。即便是我做公益的咨询,也会象征性的收费。
另外,我对自己是肯定的,我觉得我的劳动应当获得劳动报酬。虽然我从事的是助人职业,但这毕竟是我的职业,我需要依靠这份职业来养家糊口、充电滋养自己,否则我无法把这份职业做下去。


本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通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情感专家 感情咨询 黄手帕心理 心理咨询师培训 婚外情 婚外恋 婚姻咨询师  青少年心理咨询 边缘型人格障碍
同性恋 恐惧 失眠 强迫 产后抑郁 焦虑
重重庆心理咨询 重庆心理医生 重庆抑郁咨询  重庆焦虑咨询  重庆夫妻咨询   
重庆家庭咨询  重庆情感咨询 重庆强迫咨询 重庆黄手帕心理  重庆心理培训  心理咨询师  
重庆心旅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www.hspxl.cn  微信公众号:hspxl
 

 *如果需要我们的帮助,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找到我们:
·电话:023-89009815  
·邮箱:865273090@qq.com 
·QQ:865273090
·网址:www.hspxl.cn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龙华大道99号长安锦绣城26-20-9  (江北新牌坊转盘附近,加洲花园、电子校旁)

想了解更多请关注黄手帕个人公众订阅号:黄手帕心理
长按图中识别二维码即可关注

------分隔线----------------------------
版权所有 重庆心理咨询|重庆黄手帕&心旅心理咨询有限公司2010-2021  渝ICP备14009647号-1
电话:023-89009815(7×24热线) 地址:(公司咨询部)重庆市渝北区龙华大道99号长安锦绣城26-20-9(江北新牌坊转盘附近,加洲花园、电子校旁)
重庆心旅心理咨询网址:www.hspxl.cn 邮箱:865273090@qq.com
 公安备案编号:50011202000749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2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