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来源于网络,著作权属该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通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一个妈妈来咨询的时候跟我说起她那高中的儿子,让她担忧和焦虑到不行不行的。她的担忧主要有:学习不够认真,贪玩,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有门功课不及格……
我会问她:那又怎么样呢?
她说:那就会考不上大学呢?
我想问上100个那又怎样。
然后她就给我讲了我们差不多每个人都听过100遍以上的故事:现在不认真学习,就会考不上好大学,就会找不到好工作,就会过得很苦,就会……
显然这个逻辑里有很多问题:不认真学习而考不上好大学的概率大概是70%;好大学而好工作的概率是70%左右;好工作而过得不苦的概率是70%左右……这么看起来不认真学习导致过得很苦的概率是21%左右,但是这个妈妈把这些联系都成了100%。
不仅是妈妈会担忧孩子的学习。一些考研党也会找到我问这么些奇怪的问题:考研还是工作,纠结的不行;准备考研了复习不下去了,焦虑的不行;当我不断去问考不好会怎样等一系列“那又会怎样”的问题的时候,结果和这个妈妈的结论差不多:这辈子就完了。
听起来怕怕的。
一次的失败,一件事没做好,好像会终生遭受毁灭性打击一样。
2
如果你看到一个人对某事感到担忧和焦虑,你就不断问它如果这么发生了会怎么样,持续瞪大你好奇的双眼作十分想了解他的样子然后持续问他“那又会怎么样呢?”你会发现他能把当前焦虑的事件推导出一个十分糟糕的结果,好像是当下这个事做不好做错了就会活不下去了毁灭终生一样。这个逻辑就是:
A做不好会B,B了会C,C了会D,D了会死。
潜意识里把它当成了100%的关联:A=B=C=D=死。可是现实却是A很可能导致B,而不是一定。几轮下来,A导致D的概率小之又小。
以我为例。我从来不是个学习好的人,中考的时候迷恋热血传奇落榜,读高中的时候迷恋摄影被老师没收相机而厌学持续稳坐倒数5名,不及格什么的太正常了,无所谓的态度导致了超常发挥居然过了二本线,保持了大学4年倒数第2的稳定成绩,英语四级也考不过,毕业后到北京来发展接受了1300的月薪,成为了小城市来的苦逼北漂,不爱努力爱泡妞……
但我觉得我是个成功的人,在我26岁的时候实现了财富自由、时间自由、兴趣自由、脚步自由的生活。并且,玩了4年大学,谈了几场潇洒的恋爱。
我做错了很多事情:早恋、逃课、替考、网瘾……现在想想我只做对了一件事可以抵消掉所有的这些错。那就是在心理学还是个冷门的时候任着自已去玩了我想玩的心理学:借钱上课,买书看书。我从来都不是个爱学习的人,整个学业生涯没当过班干部没见过奖学金,只有无尽的罚站和通报伴着我。
反之,我认识很多做好的。年年第一,考上了某名牌大学,却因为如此而凄惨了一些。小时候的优越感、围绕感与大学人才济济里优秀不能、毕业后不再看成绩的平庸感形成了剧烈反差而自暴自弃。
我想说的是,没做好或做好了哪件事都不太影响你的幸福和成功。
A和D之间并非决定关系。我们习惯了夸大单个事件对于人生整体的影响,甚至到了因果决定关系。好像一旦做不好A,整个人生就毁了一样。实际上A事件对我们的人生有那么大影响吗?
3
当然有的A事件对人生长河的影响也很大。比如陈冠希的艳照门,那时候他一定无比绝望吧。比如史玉柱巨人大厦倒了后负债2个亿,想想就想死吧。但是这一次两次的巅峰错误,放到人生长河里的时候,并不是不可收拾到整个人生都毁了,好像反而成了点缀,成了他们人生的精彩一幕。
并不是每个人到这个坎的时候,都能过得去,有的就会选择跳楼。今年股市大跌的时候,分分钟没了几十年的积蓄,结果要不是跳楼没排上位置,很多人估计也难以活到现在。这时候的他们,就是把当下的单个事件对人生的影响,进行了夸张和放大。单次失误,终生完蛋一样。
毛主席曾说:弹洞前村壁,今朝更好看。以前鏖战痛苦,子弹乱飞打穿了墙的孔,今天看起来是一道风景。
毛主席曾说: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样一种人生处处皆小事的心境,红军长征的时候是没有多少焦虑的吧。
4
关于纠结的焦虑。我在北京的这些年,总有些朋友说受够了小城市的安逸,想来北京却又不敢。怕什么压力大啊活不下去啊受不了啊巴拉巴拉。我又问了很多“那又怎样”,结果就是活不下去啊。活不下去可以再滚回去啊,那又怎样。那就会被嘲笑啊、浪费了几年时间啊、年纪大了啊、原来的工作找不回来了啊……啊啊啊啊啊。
我说那你等死吧。反正做也是死,不做还是死。
然后他们就决定放手一搏了。
他们到了北京的时候才发现,北京除了路不够宽和霾丰富点,和小城市的生活没有什么太大区别。然后几个月到几年后,他们有的风生水起开始了另一片天,有的又决定回老家创业去了。无论哪种,都还活着而且活得还不错。
他们当时所害怕的和担心的,并没有发生。
可是为什么当时会怕成哪样了呢?因为他们夸大了“到大城市发展”这件事对人生长河的影响,仿似踏错了这一步,再也没有挽回之地了一样,好像要承受不可磨灭的伤害一样。
有些选择的确是很大。比如说职业选择,比如说结婚。以至于大到很多人无法选择,而选择了坐以待毙,通过不选择来持续当下的选择。
记得我人生中上的第一次大课就是萨提亚大师JohnBanman的课,当时的费用是13800,我的处境是,那年23岁,大四刚毕业年的10月份,工资2000,坐标北京。后来我的老板借了我钱上了这个课,身边的人会觉得我有魄力,敢干。我没有那么觉得,我也纠结痛苦的不行了,想着又要吃土好大一阵子了,很是怀疑我爸的阻止是否是正确的:这些钱干什么不好,去上几天的课?万一还不上了怎么办?
现实是我没有吃几年的土,只吃了个把月的土。通过上课,整个人心境开阔了很多,吸引到了更多愿意帮助我的人。多年后的今天看来,当时的选择对我的影响是多大呢?
并没有什么不可承受的代价。但是当时却看来,那个代价无法承受一样。
而对于人生长河,那更不叫个事了。那只是点缀过的一笔。人生那么长,怎么会因为你花错了那一点钱,就会不好了起来?
5
对于职业选择也是如此,没有一个职业是可以纠结到无法选择的。我们即使换了100个职业也无需焦虑,这对人生后来的结果来说,只有不到21%的影响。
后来听到一个观点:结婚是一件小事的时候,你就可以结婚了。当你把结婚看到重要到决定了一生的幸福的时候,你怎么选择都是恐婚的不满意的。因为你选择的不是婚姻,而是人生。
选择人生这个重要性就太大了。而你只是选择一个人陪你不定期的时间,就看起来容易多了。
我访谈过很多24岁之前结婚的人,他们的人生大抵就是结婚,发现太着急了。结果就三种:学习修通婚姻,凑合着过,到了27岁又单身。大家到30多岁的时候,现状都差不多。当时的选择,对于结果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这就像是:
如何快乐地走过一个独木桥。桥下有1米的浅渊和10000米的深渊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当你知道错了失败了可以重来的时候,你不会有太多焦虑。
人生所有的故事都可以重来。事件本身不可以,但是必然以另外一种方式重新来过。
6
然后我会想,为什么我们会对于选择对于做事如此的纠结和焦虑,为什么会把他放大到能影响人的一生,却不肯用一生的长度来看待这件小事?
焦虑和纠结中都有这样一些坚定的信念:
一次选择,就要选对不能错,否则一生就玩完了;
做一件事,必须做对做好,否则会对人生具有着不可磨灭的不可修复的100%的致命的打击和影响;
一次选择,不能修改、不能挽回;如果能,代价也不可承受;
我不知道这叫自恋呢还是叫安全感超级好,把人生这么大个东西压到一件事上,也是醉了。
考过心理咨询师的人都知道一个叫埃利斯的人。他有个词还是蛮喜欢的:糟糕至极。
这是一种把事物的可能后果想象、推论到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灾难性结果的非理性信念。
7
那么,当下这个事件对你的人生影响会有多大呢?
极端点说,影响的可能只有时间。我们害怕失去的是时间,发现白走了这么久,发现做错了要花更多的时间来弥补。可是我们的不选择,失去的是更多的时间。唯一的区别是:我们可以假装不去选择来逃避选择的责任。
存在主义哲学家们打碎了这种自恋:
我们不仅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也要为自己的不作为不选择负责。
也就是你去冒险也好安逸的呆着也罢,你都要为自己的做和没做负责任。责任真是无处可逃。
成年人的世界,只有选择和责任,没有对错。
8
如果你为某事感到焦虑、担心、害怕或者纠结,你可以:
1.欣赏自己:你想让自己事事选对,事事做到最好。这个动机还是很值得欣赏的。
2.告诉自己:追求更好是个好事,追求事事对事事牛逼的完美就不太好了。
3.问问自己:这个事件做了会怎样,对你的人生,对你接下来的10年、20年、30年的影响是什么。注意客观,不要恶意夸大来吓唬自己。
4.然后允许犯错、允许失败、允许做不好。大不了从头再来。
适度的焦虑与纠结是很好的,可以让你谨慎少走弯路。但不要幻想着从来不走弯路,允许走点弯路的人生才是正常人生。
小焦怡情,大焦伤身。 |
通知公告:
- 离婚了,怎么给孩子说? -2024-06-21
- 死亡母亲——症状的保护机制与积极意义 -2024-06-26
- 伴全能之无能感——无法言说的“全能痛楚” -2024-06-24
- 无明变有明 不可控变可控 ——自残的动力学之一 -2024-06-24
- 我疼故我在 ——自虐、自残的动力学之二 -2024-06-24
-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人如 -2024-06-24
- 欺负与霸凌--人际关系中的自我保护能力 -2024-06-27
- 依赖与反依赖的双重奏 -2024-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