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来源于网络,著作权属该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通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此图为后配图
我收到的差不多一半读者来信中,以及许多来找我求助的来访者,一开始的焦点总在别人身上。
例如,他们会问「 怎样可以帮到我的父母呢?我的配偶到底是怎么想的?我的孩子真让我头疼…… 」
之所以会这样,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确会认为,我的痛苦是别人所导致的,如果这个人改变了,我就可以不那么痛苦了。还有一个看起来似乎比较表面的原因是,我们很难做到对别人说“不”,别人,尤其是重要的亲人将他们的某些东西加给我们,我们不舒服,但却难以拒绝。
当不能拒绝别人的事情发生时,会有一个矛盾。「 一方面,如果你接受了亲人的这些东西,你会难受;另一方面,如果你拒绝,你会觉得内疚,或担心对方不高兴,甚至离你而去 」
化解这个矛盾的一个原则是我常提到的“温和而坚定”。首先是坚定,即我坚守我的立场,无论如何都不改变;其次是温和,无论对方有什么情绪或做什么事情,我的情绪都是温和的,不会失控。
温和而坚定,是我自己想到的词语。对这个原则,美国心理学大师科胡特有另外一个术语可以描绘——“不含敌意的坚决”。这个术语突出了“非敌意”,即无论你怎样,我都不会有敌意产生。
这个原则,听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并不容易,甚至理解起来都不容易。非常有意思的是,我是最近几天,有连续三个晚上在梦中,自己对自己不断讲解什么叫“不含敌意的坚决”,从梦中醒来后,会在半睡半醒的状态中继续很自然地进行思考,但这种思考,没有任何努力的成分。
正是在这样的状态中,我对这个看似简单的原则有了更深的体会。
要理解“不含敌意的坚决”,关键是“投射性认同”,也即我以前的文章屡屡提到的“自恋幻觉”的游戏。
概括起来,这个游戏是一个三部曲:我做了A,你要做B,否则会有C。这个C,是怨气,是威胁性的信息。
有时,这三部曲会简化成两部曲——我希望你做B,否则会有C。当一个人大权在握,而且又有极强的控制欲望时,这种两部曲会出现。但在大多数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中,更常见的是三部曲。
为什么我们会有那种矛盾呢?按照对方的要求做事就会难受,而拒绝对方又会内疚或担心对方不高兴。
因为,每个人都想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所以当强迫自己按照别人的要求做事时就会感到难受。但是,因为对方发出了C的威胁性信息,我们也会接受到这一信息,尽管对方意识上未必发出,我们意识上也未必意识到这个信息,但我们的潜意识会捕捉到,而我们的身体会有反应。
有意思的是,每个人都有一个蛮核心的三部曲,这个三部曲在自己最在乎的亲密关系中会表现得淋漓尽致。我有多个朋友和来访者的三部曲是“可怜”,具体说来就是“我好可怜,你不关心我,我要疏远你(或我会让你后悔,或你不是好人,等等)”。
一开始,这个三部曲很容易奏效,尤其是女性。因为,当女性显得楚楚可怜时,男性会觉得对方很需要自己,所以很容易建立关系。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男方会越来越不愿意继续可怜她,而她也会觉得男方越来越忽视自己,于是这个关系就越来越脆弱了。
从男方的角度看,他是渐渐发现,好像自己的行动被限制了,自己只能用一种方式对待她,假若换成其他方式,她就会不高兴。为了让她高兴,他愿意做很多努力,但他越来越觉得没有自由,最后他会感到很厌烦,一看到她的可怜样就会忍不住有怒火产生。
从女方的角度看,她对自己的逻辑很执着,这种执着不仅是思维上的,更主要是感受上的。她的确觉得,只有当被呵护被照顾被安慰的时候,她才能感受到男方是爱自己的,而换成其他方式,她似乎都没有什么感受。
结果会成为一个恶性循环,男性越是觉得厌烦,越是觉得想逃离,女性就越是担心失去这个关系,这时她就会对“我很可怜”的游戏更为执著。于是,她会自觉不自觉地将“我很可怜”的游戏推向极致,如生病,甚至发生一些灾难,好让对方可怜自己。但这时,男方常常已是厌烦到极点。这个关系随时就可能会断裂。
这的确是一个两难境地。作为男性,他会发现,如果他继续可怜她,自己会难受,如果不可怜她,她会不高兴,会生病甚至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灾难,尤其令他担心的是,她好像会离自己而去。
这样一来,他就很难不玩这个游戏,而一旦他决定不再配合,往往就是关系的结束之时。
不过,很多时候,“我很可怜”的女性未必给男性这个机会,她们会不断制造“我很可怜”的处境,而只要男性有几个处境忽视了她,她就会主动结束这个关系,而继续寻找下一个目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三部曲,譬如有人的三部曲是“我很优秀,你不能指责我,否则我会离开你”,有人的三部曲是“我很性感,你要为我激动,否则你就不是真男人”,有人的三部曲是“我很强大,你得服从我,否则你会很惨”,等等。
我自己推测,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坡贡镇一个警察之所以将两名村民开枪打死,很可能是因为他深陷“我很强大,你得服从我,否则你会很惨”的自恋幻觉的游戏中。
如果你遇上贵州这样的警察,或遇上一个“我很可怜”的女子,你该怎么办呢?到底是应该尊重自己的难受而拒绝他们,还是为了维持这个关系,或保护自己的安全,而顺应他们呢?
听上去,我们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拒绝他们,要么顺应他们。并且,如果仔细地去体会的话,我们会发现,当拒绝时,会有愤怒产生,而顺应时,会有压抑感。
这种愤怒,这种压抑,其实都是敌意。
所以才会有科胡特的解决办法——“不含敌意的坚决”。这个术语,我自己的理解是,主要说的是拒绝别人的投射时,你很坚决,但同时,你又没有一点敌意。
敌意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对方投射的威胁性信息C刺中了自己,而不产生敌意,是因为这个C没有刺中自己,自己没有对它产生任何反应。
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例如,假若一个警察没有道理地用枪指着你的头,威吓你跪下来,你要么会有恐惧产生,要么会愤怒产生,要么这两者同时存在。总之,他的威胁性信息会激起你很大的情绪反应。设想,他的威胁是10分,那么你的情绪反应也常常是10分,不管是恐惧还是愤怒。恐惧意味着你彻底被投射了,而愤怒意味着你把他的投射彻底反弹了回去。
也就是说,他投射来的10分的敌意,也激发了你的10分的敌意。但有没有可能,你没有敌意产生呢?
被人用枪指着头,这种挑战太激烈了一些。换一些简单的情景,设想你遇到一条哈巴狗,它在向你咆哮。咆哮,自然是一种敌意。那么,你可以不对这种敌意产生敌意吗?很多人难以做到,我经常见到,有人对向自己叫的小狗产生强烈的愤怒,甚至会严重控制。但也有很多人可以做到,他们会对咆哮的小狗微微一笑,他们知道,这条小狗根本威胁不到自己,是它自己在瞎紧张而已。那么,情景更进一步恶化呢?现在是一条猛犬在对你发出低沉的吼声,你会如何?我一个好朋友,她尤其喜欢大型犬,每当见到大型犬时,她会喜不自胜地走上前,抚摸它们,抱它们,和它们说话。好几次她这样做时,我都会担心,但结果每次都证明,那些看起来不好惹的家伙都和她处得很好。但是,它们只是对她这么友善,如果我接近它们,它们还是会很警惕,甚至发出威胁性的声音。
她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她心中对它们没有一点敌意,结果她的善意驯服了它们,而我做不到这一点,是因为我心中对它们有敌意,所以也唤起了它们的敌意。或者也可以反过来说,只要它们有一点敌意,我心中也有会敌意起来,而这会接着唤起它们更大的敌意……
记得一个小说中,写一个女子在男友的威胁下,去敲诈自己的前情人,那个情人有一个诗人朋友,他过来和她讲数。当时是在海边,这个女子在自己的愿望无法达成时,她退到悬崖边,威胁说,你不要走过来,如果你走近我,我就会跳下去。但这个诗人没有为她所动,而是微笑着走近她,轻松把她从悬崖边拉了回来。
类似的情境,在电影中常出现,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也有朋友做到过。他们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们没有认同对方投射来的敌意,最后化解了对方的敌意。
但通常,我们对这种威胁的反应要么是担心或顺从,要么就是不耐烦,甚至说,你想死是吗?那你去死啊,你为什么还不去死?!这两种做法,都意味着我们被对方的投射严重影响了。
怎样可以做到“不含敌意的坚决”呢?
去年11月在香港学催眠时,美国催眠大师斯蒂芬•吉利根教我们做一个小练习:一个人向你打出一拳,你可以当面去感受这一拳打来,你也可以转身站在对方的后边,从这个角度感受他。
两种感受截然不同,第一种情形下,你会感觉到紧张,而且会有恐惧或怒气升起,而第二种情形下,你的身体是放松的,而且会对这个人产生一种理解甚至悲悯。
这是一个很好的做法。解释起来可以说,假若你以为,对方的敌意是针对你的,那么你也会有敌意产生,这很难避免,但假若你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感其所感想其所想,那么你很容易会理解他,那时就会产生不同的情感。
我一个朋友一次和朋友一起遇到枪匪。他们用枪指着她们的头,但明确告诉他们,他们只要钱。但她的朋友害怕极了,歇斯底里地叫了起来,而她赶紧抱住朋友,堵住她的嘴,安抚她,同时也安抚枪匪说,既然如此,你们把钱财拿去就是了。
她回忆说,不仅她的朋友很紧张,她也明显看到,那些枪匪的身体也在瑟瑟抖动,这种情形下一旦敌意或恐惧被严重唤起,枪匪们会做出什么事来就很难说了,所以她努力去安抚彼此,好让伤害降到最低。
换一个角度,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化解对方的敌意。有些时候,对方会极力坚持自己的做法,已经到达了似乎绝对不能沟通的地步,那该怎么办?
对此,德国家庭治疗大师海灵格的建议是,如果你必须要顺从,那么你可以告诉对方,我不是因为你的压力而顺从你,我是主动选择了顺从你。海灵格针对的主要是亲子关系。有时,你的父母会过于偏执,他们非要你做什么,假若你不做,他们会让你付出代价,甚至他们会以死相逼,而且这种逼迫似乎是真的。同时,你的境界也不是那么高,你很难对这种敌意不产生敌意。那么,在这种情形下,你可以转化这个游戏,你可以让父母知道,你不是认同了他们的投射才这样做,你是心甘情愿这样做,这是你自己的选择。
科胡特说的是拒绝时你可以没有敌意,而海灵格说的是,假若你似乎不得不顺从,那你也可以没有敌意地去顺从。他们两人说得都很好,不过,我所知道的最好的说法和处理的实例,是来自明朝哲学家王阳明。
王阳明有一句哲言“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对于这句话,我的理解是,我的心是空的,我此时此刻没有欲念,而你的心一动,我会知道,我会理解,而同时我会洞察到其中的一切虚妄,于是我可以对此作出行动。
从表面上看,王阳明作出的最大贡献是平定了宁王的反叛。宁王准备了10年之久,而且收买了朝廷中几乎所有重臣,同时当时的皇帝朱厚照也只想玩耍而不理朝政,所以当宁王反叛时,形势非常严峻,但王阳明硬是在一开始没有一兵一卒的情形下最后只用了三十余天就击败并活捉了宁王。
不过,王阳明最严峻的考验却是在平叛后。当时,朝中头号权奸江彬有意为难王阳明,用种种方式为难他,其中一个考验是,江彬派爪牙张忠领一支京军去王阳明的属地江西南昌,百般找事,并每天都派人到王阳明家门口,一刻不停地辱骂王阳明,试图激怒王阳明。
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王阳明是当时的第一号功臣,刚立下不世奇功,不仅没有得到奖赏和鼓励,反而被百般刁难,换做其他人,可能早就心灰意冷,被这种敌意给击中了。
但王阳明却没有认同这种敌意,而是化解了这种刁难。对于这支京军,他不仅不计较,反而善待他们,病了给药,死了给棺材,也从来不歧视他们,本地人吃什么,就给他们吃什么。最后,王阳明化解了他们的敌意,这支京军拒绝继续受张忠的支使。他们心中对王阳明再也没有敌意。就像一条猛犬,主人支使它去咬人,但被攻击的对象却浑然没有一点敌意,结果这条猛犬也没了敌意,没有了敌意,攻击性行为也就无从发起了。
更具体来解释,这是一个双重的过程。首先,对于别人的自恋幻觉游戏,我不中招,无论我顺应其意志做了B,还是我拒绝其意志不做B,我都没有被其威胁性的信息C击中。同时,我并没有玩自恋幻觉的游戏.我做了A,也希望你做B,但我没有威胁性的信息发出。这双重的过程一旦发生,敌意就无法涌动,敌对行为就无法升起了。
我在一个论坛看到了对“不含敌意的坚决”的讨论,有些人会认为,这是神才能做到的事情,我们很难做到。但在我看来,这是可以做到的,关键就是去觉察,同时也可以在一些事情中去练习。
别人向你投射敌意之所以会成功,根本原因很简单,是因为你心中埋藏着很多敌意。如果你心中彻底没有了敌意,那么敌意的投射就会彻底无效。
所以关键就是要化解自己心中已有的敌意。对于这一点,我的理解是,我们之所以会埋藏着很多敌意,关键不是人性恶,关键反而是,人性被压抑得太过于厉害了。
具体就是,我们将一些行为或情绪视为可以接受的,可以表达的,而将另一些行为或情绪视为不可以接受、不可以表达的。于是,我们心中就淤积了太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都会藏在潜意识中。结果,一旦有些信息刺中了藏在潜意识中的这些东西,它们就会被激活,于是我们就会失控,而表现出自己无法控制的敌意来。所谓失控,就是潜意识暂时控制了自己。
心理学会说,每一个被严重压制的情绪都是一个情结,而每一个情结都是我们自己的一个盲点。这个盲点一被触动,我们就会失控。但假若这些盲点得到了觉察,也就自然化解了,那时别人再去触碰这个地方,就不会激发自己严重的情绪。久而久之,最终就会达到王阳明所说的“此心不动”。
王阳明之所以能做到“此心不动,随机而动”,我想关键是,他最终发现宋明理学所倡导的“存天理,灭人欲”是一个严重的分裂.因为他发现,天理即人欲,人欲即天理,如果人欲可以不受压制地自然流动,人心就会自然抵达天理的境地,人欲与天理,这两个看起来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的词语,其实是一回事。
一个近百岁的心理学家过生日时,他的学生们问他,你做了这么努力,你现在是不是已经没有情结了。他回答说,哦,不是,只是我对自己的情结有了更好地了解,所以不再轻易被它们所左右了。
这也是我自己的心得,无论是在我自己的成长路上,还是在心理治疗中,我都会发现,一旦我们觉察到一个重要的心结,我们就会变得坦然了很多,宽容了很多,别人再在这个地方玩投射,就很难激起自己的敌意了,而自己在建立人际关系时,也就没有什么敌意了。
不含敌意的坚决,这真的是我们可以做到的事情。 图片来自网络,使用时未发现该图片的版权登记。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重庆心理咨询 重庆心理医生 重庆抑郁咨询 重庆焦虑咨询 重庆夫妻咨询 重庆家庭咨询 重庆情感咨询 重庆强迫咨询 重庆黄手帕心理 重庆心理培训 心理咨询师 重庆心旅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www.hspxl.cn 微信公众号:hspxl |
通知公告:
- 离婚了,怎么给孩子说? -2024-06-21
- 死亡母亲——症状的保护机制与积极意义 -2024-06-26
- 伴全能之无能感——无法言说的“全能痛楚” -2024-06-24
- 无明变有明 不可控变可控 ——自残的动力学之一 -2024-06-24
- 我疼故我在 ——自虐、自残的动力学之二 -2024-06-24
-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人如 -2024-06-24
- 欺负与霸凌--人际关系中的自我保护能力 -2024-06-27
- 依赖与反依赖的双重奏 -2024-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