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来源于网络,著作权属该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通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在你小的时候,你的妈妈、爸爸、外婆、隔壁王叔叔或是任何一个你感到最熟悉、最舒服的人,他们的拥抱和陌生人的拥抱是完全不同的。而这种与熟悉相对的不熟悉会导致焦虑。对于一些生物来说,所有这些成长所需的因素需要被同时满足,并且越早越好,有些动物宝宝会在生命的早期经历发展的关键期,也就是指特定的事件必须要发生以后的成长才会顺利,比如鸭子和鹅,他们的关键期在孵化刚结束时就开始了,他们会把自己最先看到的移动的物体当做自己的妈妈,这种所谓的“印刻过程(imprinting process)”几乎是不可逆的。所以事情有时候会变得略微尴尬,如果那个移动的物体正好是一个蛇皮怪,一个人或是一个沙滩排球,那么小动物就会把这些东西当做他的妈妈。谢天谢地,人类宝宝并不会有类似的印刻,否则我们的世界,将会变得和现在大不相同——小孩的心中充满稀奇古怪的妈妈。然而人类宝宝,确实会对熟悉的人和事物、以及熟悉的环境感到更加舒适,他们会形成情感上的依恋,但依恋的类型并不完全相同。 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玛丽·安斯沃斯(Mary Ainsworth)创设了“陌生情景实验”来观察儿童不同种类的依恋类型。 她将一岁大的幼儿和他们的母亲放在一个陌生的房间里(例如实验楼中的游戏室),然后观察儿童与母亲的互动,最后,儿童会遇到一些具有潜在压力的情景,比如一个陌生人进入房间和儿童进行互动,然后妈妈会离开如果小孩子崩溃了,陌生人会试图安抚他们。之后妈妈会回到房间,陌生人会离开。不同的孩子对于这种陌生情景具有不同的反应。 安斯沃斯观测到了4种不同的行为模式:分离焦虑、儿童的探索意愿、陌生人焦虑以及重逢反应(也就是当妈妈返回孩子时的反应)。 她对重逢反应特别的感兴趣,她根据重逢反应将依恋划分为了三个主要的类型:安全型、回避型和矛盾型。 安斯沃斯观察到:敏感、细心的妈妈抚养的孩子通常是安全型,反之那些经常无视自己的孩子,不负责任的妈妈以及对于每一件细小的事物都十分在意,高度紧张的妈妈抚养出的孩子通常是矛盾型和回避型。当然,那种更极端环境下——上一期中那些和完全不负责的“假妈妈”一起生活的可怜猴子们,它们对于不熟悉的情境是极度恐惧的,这也就证明了依恋是多么的重要。 依恋塑造了我们最基础的信任感,并且极大地影响着我们成年之后的人际关系、自我实现的动机和想要变得坚强的勇气,可以体现在不谙世事的孩子在那陌生房间里孤独的探索,也可以体现在那些变得一团糟的猴子身上。(当然还体现在我们成年之后的恋爱关系中)毫无疑问,支离破碎的依恋关系会带来无尽的痛苦和悲伤。在虐待或是完全被忽视的环境下长大的宝宝通常是孤僻和胆小的,而许多曾经有过虐待行为的家长,在他们小时候也遭受过虐待,暴露在一系列虐待、创伤和忽视环境下的儿童在成年后,有更高的几率出现心理或身体上的问题,会更容易产生物质成瘾(例如烟、酒和药物等)。 文献表明,在一个人手不足的罗马尼亚地区的孤儿院,在这样环境中成长的儿童,他们在认知测验上的得分与他们同时期的家庭条件较好的收养家庭中成长的儿童相比,前者表现出患有焦虑症状的几率几乎是后者的两倍。虽然一些儿童会表现出显著的自我恢复能力,但失去依恋和关爱,长期处于社会底层,缺乏经济支持这些因素都会给人带来终身的伤痛。 所以,我们可以说,一个人在幼儿时期主要的社会成就之一是要形成积极的依恋模式。 文章和图片是来自转载,使用时未发现该图片的版权登记。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重庆心理咨询 重庆心理医生 重庆抑郁咨询 重庆焦虑咨询 重庆夫妻咨询 重庆家庭咨询 重庆情感咨询 重庆强迫咨询 重庆黄手帕心理 重庆心理培训 心理咨询师 重庆心旅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www.hspxl.cn 微信公众号:hspxl |
通知公告:
- 离婚了,怎么给孩子说? -2024-06-21
- 死亡母亲——症状的保护机制与积极意义 -2024-06-26
- 伴全能之无能感——无法言说的“全能痛楚” -2024-06-24
- 无明变有明 不可控变可控 ——自残的动力学之一 -2024-06-24
- 我疼故我在 ——自虐、自残的动力学之二 -2024-06-24
-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人如 -2024-06-24
- 欺负与霸凌--人际关系中的自我保护能力 -2024-06-27
- 依赖与反依赖的双重奏 -2024-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