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来源于网络,著作权属该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通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此图为后配图,图片来自网络,使用时未发现该图片的版权登记。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拜昂在1959年的《对联接的攻击》中描述了他与一个精神病患者的体验,这个患者借助于投射性认同,将他的部分人格排除进入了分析师之内。在那里,病人的看法是,如果允许他们(在分析师那里)长时间的休息,他们能承受得起分析师心灵对其的改良,并且随后可以被安全的内摄。拜昂描述了当分析师过快的排除了病人的投射物之时,病人不舒服的情绪感受是怎样的,这种情绪感受是未被改良的,病人试图以增强了绝望和暴力将他们(再次)投射进入分析师来回应。拜昂将这一过程相关于病人和病人妈妈的体验,这个妈妈无法接纳(taking in)婴儿投射物,而且没有遏制(contain)婴儿投射的恐惧。拜昂认为“一个通情达理的妈妈有能力体验这种婴儿正在用投射性认同努力对付的恐惧情绪感受,并且还保有了平衡的前景”。 拜昂在1959年的书籍《经验中学习》和论文“思考的理论”中进一步发展了这些想法,描述了母亲在她能够接纳并涵容作为遐想的婴儿投射恐惧之时,其心智的乐于接受的(receptive)状态。拜昂通过将母亲遐想的观点加入到投射性认同的观点,包含了环境是如何经由原始的关系影响心灵内部的发展(的观点)。白日梦所指的一种接受的心理状态是母亲无意识地认同并回应了孩子的投射物。通过母亲的遐想,母亲创造了对儿童试图共同之物的新的理解。母亲将拜昂所称的贝塔元素转化为可以有效的反馈给孩子的阿尔法元素。这成为了涵容者-被涵容者模式的第一个定义,该过程涉及了以下的步骤:母亲在遐想的状态收到并接纳了她的婴儿的自体、客体、情感以及没有处理过的感官体验(贝塔元素)的那些无法忍受的方方面面。其次她必须在他的心智和身体上承受这些投身物的全部的效应,尽可能的根据需要去思考和理解他们,即拜昂所指的转化的过程。接下来,就这样把她婴儿的体验转化为了她自己的心智,她必须按部就班的,以解毒的和可吸收和的形式,并且(在她可以利用这些的时候)以她的态度所示范的、以及她对待的方式,将这些返还给婴儿。正如拜昂在出版物中所指的、我们通常称之为诠释的这个最后阶段的过程。“涵容”的能力假设了一位有边界和内部空间的妈妈,容纳了如同那些和她有关的婴儿一样,容纳了她自己的焦虑;这位妈妈很好的发展了忍受痛苦、默想、思考以及以一种对婴儿有益的方式转换她的想法之能力的母亲。这位妈妈,分离于自己,原封不动的、善于接受的、能够遐想的,并且作为一个“涵容者”的客体为内摄给予了如此适当的稳定的母亲。一点点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婴儿对这样的客体的认同和同化会导致心智空间的增加,能力的发展制造了意义,以及持续不断心智演化。这个心智,能够独立的思。这就是拜昂说称的阿尔法功能。 拜昂1963年在《分析的元素》中认为,涵容者和被涵容之间的动力关系以♂和♀的抽象符号为标记,这是精神分析的第一元素。在这里,♂(被涵容者)有着贯穿的品质,♀(涵容者)有着能够涵容的/正在涵容着的品质。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和♂并不局限于具体的性意义,但是都没有任何具体的性的含义。他们代表了变量或未知的事物:♀和♂的功能呈现在所有的关系之中,独立的性别之中。♂(被涵容者)穿透了♀(涵容者),后者接纳了前者,并且与之交流沟通,使得新的产物得以创造。♂-♀符号的作用强调了心智的生物学相关性,也包括佛洛伊德和克莱因关于性和俄狄浦斯结构的概念。在他后来的文章中,拜昂强调了这两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生长和交流的潜力。涵容者-被涵容者动力关系的悖论存在于他们互惠互利的相互关系之间:涵容的东西和被涵容的东西也执行者相互涵容和被涵容的功能。发展性的观点是,作为婴儿焦虑之涵容者乳房的意义也可以是相反的:婴儿是母亲人格一些面向的涵容者。 拜昂后来强调了临床背景中的这种互惠关系:“线索位于一瞬间分析师的♀角色和分析者的♂角色的变幻,并在下一秒角色发生了反转…”(Bion, 1970, p.108)。 拜昂自始至终强调,“涵容”意味着允许思想形成并转化为话语的一种活动和过程;这是作为被动感受性地、轻视地、收缩地接受利用涵容和接纳的对立面。充分阐述的复杂性以及转化的诸多方面与过程,是他在1965出版的《转化:从学习到成长的变化》之中的中心思想。在这本书里,拜昂介绍了“O”的元理论概念,以此作为开始,O也可能是多方面转化过程的终点。O包括无法思考的“无名的恐惧”,“β元素”,“物自身”;也包括了“终极现实”、“尊重”和“敬畏”(Bion, 1965; Grotstein, 2011a, p. 506)。 由于涵容者-被涵容者是拜昂的演绎科学体系、思想和思考理论的一部分 (Bion, 1962a, 1962b, 1963, 1965, 1970),因此,重要的是要将其置入情景之中。根据这个概念的广义理论,“思想(thoughts)”和“思考装置”有着不同的起源,“思想”独立于它的思维装置而存在。“思想”不是由思维装置产生的。在这两者之中,涵容者-被涵容者的关系是种子(seminal)。因此,可以将涵容者-被涵容者的关系视为心智生活的胚胎(embryo)。 根据这一理论,“思想”的起源是涵容者-被涵容者关系的最初一步,精神内容(表征、思想)获得心智品质(情绪、感官知觉)的条件是涵容其的涵容者存在的能力。这一功能的原型客体是母亲的乳房,一个与生俱来的前概念正等着去实现。 感官和情感刺激(“内容”),结合着这个胜任的“涵容者”(以 ♂符号)转化成“被涵容者”,从而创造了“涵容者-被涵容者”的关系,以及思想者思想的原初演化时刻。这个涵容者-被涵容者关系(♀-♂) 允许产生L(爱)、H(恨)和K(知识、思想)的结合为特点的情绪体验。为了从意识中获得关注,这种情感体验可以通过阿尔法功能的运作,转化为α元素,心智生活和单孢体。 “思想”的出现迫使建立一个装置来处理它们。这两种机制的配合是这样的,即涵容者-被涵容者(♀-♂) 以及偏执分裂和抑郁位之间的动力关系 (PS D)。 涵容者—被涵容者的模型还涉及了作为积极 (+K) 或消极 (-K)成长因素之一的思想演化。考虑到心智的成长,在这种关系中,♂和♀互惠互利并且并不损害任何一方的利益,以拜昂1962年命名的“共栖链接(commensal link)”为特征。根据模型,母亲和孩子受益于心智的成长(Lopez Corvo,2002,p. 158)。孩子内摄了这种二元体的之间的心理活动,这种内摄的方式是,♀/♂涵容者/被涵容者额被装进了他自己之中,允许一个可以鼓励人格日益变得复杂和富有创造性之功能的发展,以解决会在一生中出现的心智的问题。 拜昂用Elliott Jaques(1960)的“一体化的内质网”拼凑出一个模型,在这个模型中,“间隙是管状的,而且,丝线形成的网状网格是情绪”(Bion,1962,p. 92)。网状组织也接受到越来越多的♂的“内容”,这个接受的过程必然地包括了对未知事物的某种程度的容忍[形成的管状物依旧在等待着未知之物]。另一方面,学习取决于♀在扩大弹性程度的同时又逗留于使之一体化的能力,就像一个子宫,扩展以容纳胎儿的生长(桑德勒,2009)。 拜昂(1970)在对”关注与诠释”之概念的评论中,撇开了以前 (Bion, 1962) 对涵容者与被涵容者(爱、恨与知识)之间之链接的构想,并且在提出的新途径中强调了涵容者与被涵容者之间的关系。这三种类型的链接,现在具有了共生、共栖和寄生的特征。共栖意味着这样的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两个客体共享了所有三种链接优势的第三方,例如涵容者和被涵容者隶属的文化基础。拜昂将共生的关系理解为互惠互利。我们发现在这种关系中,其中的一个人使用投射性认同进行沟通,而且,涵容者为双方将其转换为一个新的含义。在拜昂的寄生关系中,其中的一个人依赖于另一个以生成一个第三方,这个第三方对所有三种链接而言都是毁灭性的。在这种情况下,投射性认同对涵容者而言是爆炸性的和破坏性的。涵容者对于涵容之物也是破坏性的。涵容者剥蚀了被涵容者渗透的品质,同时,涵容物剥蚀了涵容者自身善于接纳的品质(Bion, 1970, p 95)。 破坏性的连接意味着涵容/被涵容的失败:在发展上,当宝宝有很强的攻击性或嫉羡倾向的性情之时,或当他/她在一个令人沮丧的体验中容忍焦虑和恐惧能力较低的时候,妈妈有些时候就不能很好的鼓励成长,即使她具有正常的涵容功能。母亲回应的对应关系和行动,不足以缓解婴儿的焦虑和恐惧。而且,对于婴儿而言,内化母亲的涵容功能,并识别出适合他/她自己的一部分就变得困难了。相反,即使婴儿的性情是正常的,当母亲的涵容功能不足时,母亲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把握婴儿所产生的焦虑的体验。在这种情况下,母亲对婴儿的回应是不完整的,而且,意义是混乱的,因此婴儿不能将其作为他/她自己有意义体验来接受。 因此,伴随着促进成长的+K,在代表着被涵容者的♂和涵容者的♀之间也存在着意味着共生或寄生的–K,这将是处理情绪状况的另一种方式,而不是思想及其后续的发展。也就是说,这是一种可能导致相互毁灭的关系。 拜昂在用涵容的概念应用于社会系统时,描述了团体之间的冲突(或固定的社会秩序,企业),个体带着那种神秘主义,为团队带来了一个新的、但潜在的不稳定思想。代表新思想的个体需要被涵容在团队之中,但是,这可能会导致或是新的思想被团队粉碎,或者团队在其压力下崩溃。随着–K的出现,出现了嫉妒和恐惧的情绪感受,这种合作断然的不发展思想以及对于拜昂主义的心智生活模式是必不可少的必要创造性。这种(♀,♂)的组合(去掉了涵容者-被涵容者)导致了道德的成长,并出现一个“超超我,这个超超我主张恢复原状、忘记所学、并且发现所有缺陷中的优势的道德优越感”(桑德勒,2009,pp.262-263) 在这样的情景之下,值得注意的是,在他1970年的《关注与诠释》的文本中,拜昂引用了改良的涵容者-被涵容者,他们最初表现为一个灾难性的变化,其中的两种元素都会的扩张。 当1970年他的《关注与诠释:洞察精神分析与团体的科学方法》出版之时:拜昂总结并进一步发展了他的理论体系,“涵容”的贡献似乎是适度的,而是逐步成为了精神分析的一个重要新规划的概念。它允许分析师和治疗师用一种共同的口气“从过道的两边”讲述婴儿-母亲的情感、前词汇的沟通。随着拜昂对服务于和互动于涵容者/被涵容的L(爱),H(恨)和K(知识)功能的重新洗牌,他似乎已经用他的“涵容者/被涵容”打开了心智地形学至高点的一个有重大意义的新途径。 迄今为止发生在自我之间以及自我与客体(们)之间相互作用交互作用的本质仅限于内摄和投射的作用(以及后来的内摄性认同和投射性认同)。这后两个功能是所有后续防御机制发展的前体,也仅局限于典型的单人精神分析模式,这种模型认为内在心理结构是主体的唯一表征。 在涵容/被涵容之中,拜昂发展了一个母婴之间基本沟通的独一无二的认知论,在此之中,早期的思维过程从婴儿“没有思想者的思想”(Bion 1970, p. 104)的投射性认同开始,投射进入到他的-作为一个涵容者的-母亲之中,母亲的遐想和α功能将其转换成可以思考的思想、情绪感受、梦想和记忆。通过这样的交流,婴儿的α功能成熟了,“它通过把自己内部的‘涵容者-客体’投射到自己的阿尔法功能之中,开始为自己思考了…” 在Grotstein(2005)观点中,“婴儿-母亲-投射着的-涵容者团队”呈现了一个不可简化的二人模型,通过这个二人模型,之前基于投射、内摄和/或投射性认同的单人模型,可能成为涵容失败后的一个未履行任务的后果。在其临床模拟之中,涵容者/被涵容者的二人模型,虽然仍然集中在分析者这里,但是也包括了分析师的存在和活动。一旦互动的精神分析场景因此而扩大了,成为了一个二人的,三维的场景,就可以探索主体间性的视角(‘锥形的顶点’)了。如果不是所有的移情/反移情现象变成了两者之间潜在的束缚(‘隐藏的命令’),那么,现在,可以将涵容视为繁殖了许多的移情/反移情(Grotstein,2011b)。 在他的一些高度理论性的远足之中,拜昂(1965, 1970, 1992)将他的涵容概念与柏拉图的理想形式以及康德的物自身相链接。在这里,投射着的主体以全副武装的L、H和K激活了涵容者/被涵容者特定的类似物,,蛰伏在与理想形式和物自身一致的他们先验的普世状态之中。(待续)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通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情感专家 感情咨询 黄手帕心理 心理咨询师培训 婚外情 婚外恋 婚姻咨询师 青少年心理咨询 边缘型人格障碍 同性恋 恐惧 失眠 强迫 产后抑郁 焦虑 重重庆心理咨询 重庆心理医生 重庆抑郁咨询 重庆焦虑咨询 重庆夫妻咨询 重庆家庭咨询 重庆情感咨询 重庆强迫咨询 重庆黄手帕心理 重庆心理培训 心理咨询师 重庆心旅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www.hspxl.cn 微信公众号:hspxl |
通知公告:
- 离婚了,怎么给孩子说? -2024-06-21
- 死亡母亲——症状的保护机制与积极意义 -2024-06-26
- 伴全能之无能感——无法言说的“全能痛楚” -2024-06-24
- 无明变有明 不可控变可控 ——自残的动力学之一 -2024-06-24
- 我疼故我在 ——自虐、自残的动力学之二 -2024-06-24
-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人如 -2024-06-24
- 欺负与霸凌--人际关系中的自我保护能力 -2024-06-27
- 依赖与反依赖的双重奏 -2024-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