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通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这世界上的偏见, 从来不曾消失。 固守偏见让人舒服 偏见是一种令人吃惊的现象。固守偏见之人常常生活得很舒服,因为他们不会费神去理解任何事。但是当我们遇到试图把偏见传递给我们的人,而我们又不赞同他时,事情可能会变得很无望。人们很难驳倒一种强迫观念。这种心理僵化不可避免地引发了我们的好奇心。这些不可动摇的信念——融合了想象与现实的碎片——是怎样产生的呢? 偏见让我们有安全感 说到偏见,最重要的一点是人们不能平和地持有它们。它们总是和情绪情感搅在一起,并且是非常激烈的情绪情感。 比如,我们认识某人,但不太熟。接着我们看重的人说了一些贬损他的话,于是我们也开始相信那个人是自私的、虚荣的、不诚实的,总之他身上有这样或那样的毛病。虽然我们并不了解他,但我们新近产生的偏见还是很有说服力。 再比如,在一次展览会上,我们看到了一些画。它们属于一种新的画风,我们并不熟悉。于是,我们很快做出决定,它们出自拙劣画家之手。 同样,我们也会把不熟悉其调式的音乐描述为“刺耳的”。 因此,我们内心中总是准备好去发动突然袭击,去谴责(同样可能会去理想化),同时确保我们自己受到普遍共识的保护。感到比这种可怜的竞争者、这类笨人高出一等(或者在追随者中显现出自己的杰出人格)十分令人满意。 我们以为自己是客观的 偏见所提供的经历的特点很难描述,然而我们都很了解它。如偏见所呈现的那样来体验现实显然符合内心的迫切需要。我们毫不怀疑,我们被卷入了印象创造中。我们以为自己是完全客观的,但是我们的批判能力已经屈服于危险但又具有说服力的假象。这种假象是偏见的产物。我们不再小心谨慎,我们不再不轻信,我们已被哄入梦乡,好像被麻醉了一样。许多偏见都会陪伴我们一生,我们不能超脱它们,更不用说去更正它们了。 戈登·奥尔波特非常精确地阐述道: “如果暴露在新认识前的预先判断不可逆,这些预先判断就会变成偏见。” 偏见,从娃娃抓起 偏见能防御不为人喜的见解。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都会屈服于其诱惑力。有趣的问题是,它们是怎样产生的。 于是,下一步就是试着理解偏见是怎样形成的。 对于涉及的社会因素,我们只会提到一点:人类剥削主要通过偏见这种方法实现。 它发端于儿童教育这种社会不平等的典型情况。通过教育,以各种方式互相联系的特定偏见被传输,年轻人被塑造成了其社会角色需要的模式。 采纳这些偏见是年轻人适应社会中的重要一步,与此同时,现有的规则体系也得到了巩固。 “剥削”——这一词经过精挑细选,用来描述发生的事——意指强者在弱者身上行使权力,而弱者不能质疑强者的统治权力。 “犹太人低人一等”等观点,必须像直接从个人经验中得到的知识那样运作。这就是偏见让世界看起来的样子。否则,它就是难以想象的。 你有偏见,只是你自己不知道 偏见减弱或威胁着我们的批判性智力。在接受和采纳偏见所决定的态度时,我们内心建立了一种僵化的系统——一般来说,我们根本意识不到这一点。 在这种联系中,我们很少去思考小而私人的偏见,虽然它们很容易演变为妄想。相反,我们会去想那些典型的社会偏见和群体偏见,因为它们可以决定我们的性格方面,有时候是重要的性格方面。 我们屈服于一种障碍,思想被麻痹。我们不能客观地思考和评估那些复杂的现实,因为它们已经被偏见所占据。相反,那一部分世界为我们赢得了深信不疑的特性。我们从不去质疑显而易见的事。怀疑甚至不会进入我们的大脑。 我们不敢消除自己的偏见 就个体生活其中的社会权威结构以及就个体的心理权威结构而言,问题可能在于它们会形成一个开放系统还是一个封闭系统。盛行于外部世界的权力关系是什么?个体能够在多大程度上通过自身的努力找到其在社会中的位置,或者这个位置在多大程度上取决于代表着偏见系统的地位、等级或种姓规则?唯一可以捍卫持久地位体系的办法就是主张它们所授予的特权是上帝喜闻乐见的,或者指出所有“正派人士”都是这样行事。 确实,这种观点的逻辑性欠佳,但是我们可以说它被赋予了形而上学意义上的高贵性。从内在精神性上说,事情并没有区别。这里的问题是: 我们从多大程度上陷入了现成反应的“封闭”系统中,确定了错误的认知?这也许就是偏见的定义。 认知错误不能得到纠正,因为内化的群体“恐惧”(我们每个人都不敢越雷池一步,只能这样思考)消除了自我的批判能力。但是如果我们的自我失去了所有建设性反抗,失去了它在面对客体时独立思考的能力,它就会被奴役,成为偏见的奴隶。 文字:《无力悲伤:集体行为的原理》 也许正是因为我们不敢消除这些群体性的偏见,人类社会才会不断重复一些悲剧,希望精神分析能给人类反思历史提供一个特殊的视角,让我们能一点点进步,不再重蹈覆辙。 本文章来源于网络,著作权属该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通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情感专家 感情咨询 黄手帕心理 心理咨询师培训 婚外情 婚外恋 婚姻咨询师 青少年心理咨询 边缘型人格障碍 同性恋 恐惧 失眠 强迫 产后抑郁 焦虑 重重庆心理咨询 重庆心理医生 重庆抑郁咨询 重庆焦虑咨询 重庆夫妻咨询 重庆家庭咨询 重庆情感咨询 重庆强迫咨询 重庆黄手帕心理 重庆心理培训 心理咨询师 重庆心旅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www.hspxl.cn 微信公众号:hspxl |
通知公告:
- 离婚了,怎么给孩子说? -2024-06-21
- 伴全能之无能感——无法言说的“全能痛楚” -2024-06-24
- 无明变有明 不可控变可控 ——自残的动力学之一 -2024-06-24
- 我疼故我在 ——自虐、自残的动力学之二 -2024-06-24
-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人如 -2024-06-24
- 死亡母亲——症状的保护机制与积极意义 -2024-06-21
- 为什么你总是没有存在感||没有存在感的养成之路 -2024-06-25
- 世上最深的恶意,是劝你原谅那些伤害过你的人 -2024-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