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来源于网络,著作权属该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通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此图为后配图,图片来自网络,使用时未发现该图片的版权登记。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我觉得我们必须得先承认,投射性认同是一个极度难理解的概念。这个概念的定义最早出现在1946年,来自Klein,她写到:与有害的排泄物一起,随着带有憎恨的驱逐过程,被分裂出去的部分自我被投射到母亲身上,或者我们应该称之为,投射入母亲体内……这导致了一种独特形式的认同,形成了一种攻击性的客体关系原型,我建议这个过程命名为‘投射性认同’。(Klein 1946:8) 在对投射性认同最基础的描绘中,阐述了一个人如何将自己的一部分放进另一个客体内,接着客体开始认同这些自体不想要的部分。我想有临床经验的读者可能会发现在治疗室中这些我们称之为“投射性认同”的过程常常发生。通常情况下,我们会觉得治疗室中发生了一些不太对劲的事情,会觉得在某段时间内和病人呆在一起的人并不是我们自己,这样的困惑被我们归因为 ‘投射性认同’的过程,这个可以涵盖一切的概念。于是我们会说,病人或来访者“将他们的睡意投射给了我们”,当然也会是他们的“无聊”或“困惑”——因为这样似乎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会感到困倦、无聊或困惑。当然,或许我们有时候是对的,但并不总是这样。 在这个章节,我希望尽可能地澄清这个难以理解的概念,给出一些关于精神分析如何被用来帮我们理解一些高度复杂现象的尝试,也希望指出这个过程中会存在的危险及陷阱。除了简短地介绍了1946年Klein在“关于一些分裂机制的注解”一文中关于投射性认同概念的原始定义,我并不打算一一罗列出其他分析师有关这个概念的观点。Klein自己并没有扩展这个概念,投射性认同这个概念的相关发展归功于其后的Bion(1957,1959)和Rosenfeld(1949,1952)的工作。Joseph Sandler(1988)也曾经大量地为它撰文,想要澄清这个概念在Klein学派理论框架以外的使用。在克莱因的众多发现中,投射性认同是外界接受程度最高的,即使关于这种现象的机制究竟是什么的争议依旧存在。 如果回到投射性认同最初的定义,我们会看见,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待被探讨。 第一个问题可能会是“为什么某人(比如,病人)要将他自己的一部分放到别人(比如,治疗师)身上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澄清一下,我们这里讨论的是潜意识幻想(phantasy)——病人在潜意识幻想中将他自己的一部分放到了他的分析师体内。又或者,我们换种说法:病人认为他自己身上的一些特点,比如说贪婪,是他的分析师所具有的。所以他脑海中分析师的图像是被修改过的,包含了他所不想要的自体部分。 那现在我们再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为什么某人需要将自己身上不想要的某些特质归咎于是他的分析师所具有的呢?”,我们现在可以回答:有单一的或多种可能的原因。当事人也许会觉得自己身上的这部分令人难以忍受,自己为之感到厌恶。要去承认某些冲动或者特质确确实实是他的一部分,这会给他带来无法忍受的羞愧感或内疚感。为了防止自己被这些焦虑、羞愧或内疚所淹没,他必须将这些东西投射到其他人那里,由此来摆脱它们。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通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重庆心理咨询 重庆心理医生 重庆抑郁咨询 重庆焦虑咨询 重庆夫妻咨询 重庆家庭咨询 重庆情感咨询 重庆强迫咨询 重庆黄手帕心理 重庆心理培训 心理咨询师 重庆心旅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www.hspxl.cn 微信公众号:hspxl |
通知公告:
- 离婚了,怎么给孩子说? -2024-06-21
- 死亡母亲——症状的保护机制与积极意义 -2024-06-26
- 伴全能之无能感——无法言说的“全能痛楚” -2024-06-24
- 无明变有明 不可控变可控 ——自残的动力学之一 -2024-06-24
- 我疼故我在 ——自虐、自残的动力学之二 -2024-06-24
-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人如 -2024-06-24
- 欺负与霸凌--人际关系中的自我保护能力 -2024-06-27
- 依赖与反依赖的双重奏 -2024-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