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来源于网络,著作权属该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通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母性原则和父性原则是我们人生的两大支柱。一个人要站着,就像我们的汉字“人”一样,需要一撇一捺才能站住,那么这一撇就是母性,这一捺就是父性。站在这两块基石上,我们才能牢牢地站在这个大地上,缺少任何一个都会让我们站立不稳。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诞生之初,就生活在母亲的子宫里。这个世界最大的原型就是一个子宫。子宫里有丰沛的羊水,有很多养料,我们几乎可以什么都不做就能获得所需要的一切。我们和妈妈融为一体,这种感觉会让我们觉得非常安全,非常美。所以,无论在婚姻,情感,还是文化里,我们都会在经历危难的时候,情不自禁地想回到妈妈的怀抱里,回到这样一个绝对安全的“子宫”里。 在孩子和妈妈之间,最美好的瞬间莫过于孩子喝饱了奶水,非常满足地、幸福地、微笑着躺在妈妈怀里,看着妈妈,妈妈也非常满足地看着孩子。在这个瞬间里,妈妈和孩子是融为一体的。 但是,就如这世上任何一件事情一样,这种融为一体也是有始有终的。一个妈妈跟孩子的蜜月期大概只有一年左右。孩子慢慢地开始三翻四坐八爬,开始学会走路,从这时起,妈妈和孩子的蜜月期就逐渐走向完结了。走向完结,并不是说妈妈和孩子之间的连接是断裂的,而是说那种完美的、融为一体的状态开始慢慢消融了,孩子身上的个体性就会越来越强烈地显现出来。 在这个时候,就开始显现出不同家庭在养育孩子理念上的分野。有时我会在微博上看一些国外的搞笑视频,比如父母拿着DV拍摄孩子骑自行车,车一歪,咣当倒了,孩子重重地摔在地上,镜头外却传来父母特别不知死活的笑声。或者一个孩子好端端地坐在床上,爸爸突然往弹簧床上一扑,这个孩子就被高高地悠出去了,等等这样一些视频。 我在想,这种视频在国外之所以能够广为传播,是有前提条件的。前提是什么呢?就是这些父母并不会认为孩子的这种摔倒有多严重。有很多国外的父母对孩子是一种自由放任的态度,比如可以看着孩子在泥巴地里打滚。 但是往往我们中国的父母是不允许看到孩子有任何伤害的,哪怕是一丁点伤害都不愿意看到。比如,我前几天看到一个小孩走在一个花坛旁边,地上刚浇过水,都是泥,这个小孩就想走到泥里去,结果他的妈妈断喝一声:“别过去!太脏了!”这个孩子就被阻止了。 这种理念和行为其实就是母性原则的一种显示。妈妈的天职就是要保护孩子不受到伤害。婴儿是非常脆弱的,妈妈稍不注意,孩子就可能会从床上掉下来,或者襁褓没包好,孩子就可能会感冒。在过去医疗条件不好的时候,这个孩子甚至会因此一命呜呼,所以妈妈会特别关注孩子的安危,确保孩子不受到任何伤害。这种想法来自于母性的选择,或者说来自于妈妈的天职,这本身是没有任何问题的。问题在于,如果这个原则被无限扩大的话,就会走入一个极端。 比如我们刚才说的那个例子,那个妈妈虽然培养了孩子爱整洁的习惯,但她却让孩子丧失了一个走在泥地里的机会。走在烂泥上对孩子有什么好处?看上去没有任何现实意义上的好处。但实际上,这个孩子想走在泥地里,是因为他想体会走在烂泥上和走在石砖上有什么区别,他想用他的脚去体会踩在烂泥上的感受。这些体验,如果功利地讲,会让他神经受到更多刺激。当他的各部分感知觉器官被刺激到时,大脑能便得到更充分的发育。所以为什么从小淘气的孩子长大往往会有出息,而乖顺的孩子长大以后反而成就平平,就是因为淘气的孩子有一个优势:他可以充分地发展自己的感知觉器官。 我们会看到,一只小猫在小的时候也喜欢玩,就是因为它在玩的过程中也在练习各种捕猎技能,所以“玩”是蕴含着意义在里面的。但是我们人类,尤其是中国的父母,常常会剥夺孩子“玩”的机会。人类几千万年来培养的一种进化的能力被强行终止了,孩子也就过早地失去了发展各个神经器官的黄金时期。 那么,如果我们用母性原则来指导婚恋观,指导我们的人生,把它作为形成我们三观的最主要支柱,会变成什么状态呢?我们就会得到一个基本的世界观:外面的世界好危险,妈妈的怀抱好温暖。 小时候我们都听过狼外婆这样的故事,大人用这样的故事来恐吓孩子,让孩子知道外在的世界是危险的。但是如果母性世界太过分发展,那么这个孩子不仅会在三五岁的时候相信外在的世界是危险的。他长大以后,在情感中,人生观中,都会认为这个世界是很可怕的。他会本能地去抓住身边的任何一个人,男人会抓住身边的任何女人,女人会抓住身边的任何男人,就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 有的来访者在咨询室中,会告诉我:“像我这样年岁的女人,如果离了婚,我的人生会一塌糊涂。你也知道中国的婚姻市场是多么的可怕,年纪稍微大点的女人是没有人要的,何况我还带着孩子。”还有人说:“我说不定会像张爱玲一样孤独终老,孤独地死在自己的屋子里,尸体发臭了才被人发现……”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意象,这个意象的可怕就在于她无法相信自己还有新的可能性,也无法相信这个世界还有别的事情发生,不相信自己可以自保,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赢得别人的爱和尊重。 所以,任何极端对我们来说都意味着一种伤害,一种副作用,如果你的人生只用母性原则作为支柱而缺乏另一个支柱的话,就很可能会陷入恐慌里,并失去认识现实世界的机会。 不论婚内婚外,你被“剩女心态”绑架了吗? 最近网上有一段热播视频,几位大龄“剩女”走到镜头前,倾诉心声,最后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出现在著名的人民公园相亲角,与父母达成了一种和解。 故事里,这几位女性虽然经济独立,生活独立,但依然深感来自父母关于婚事的压力,甚至为此感到自责与内疚。她们依然会矛盾,会动摇,会怀疑自己追求快乐与真爱的想法是否有错,会想到放弃。 “剩女”这个词本身就会令女生产生焦虑,因为它隐含着的意思是你落后了,你和别人不一样了,你不如别人了,你是没人要的,你是不受欢迎的……这个词就像“狼外婆”的故事一样,恐吓着一些女性,不进入婚姻会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 而有些父母,出于过强的母性原则,会认为女孩子家就是要从爸妈手中移交到丈夫手中才安全。他们期望女孩一生都生活在某种保护罩里,才能感到安心。 在这样的双重夹击下,女孩子们很容易认同自己的弱者地位,认同外面的世界都是大灰狼。特别是近日的柳岩事件和和颐酒店事件,让女人们更加深感世界的不安全。相信很多单身女性在看了这两件事之后,都会自然地生出一种想法:还是赶紧找个男朋友吧,还是赶紧嫁了吧,身边没个男人多危险啊。不少人不都评论说,要是柳岩有老公,包贝尔还敢这么欺负她吗? 这样的心态带到婚姻里,就会害怕重新变回“剩女”,重回婚姻市场,会认为如果离了婚,没有了婚姻的保护,没有了丈夫,天简直都要塌下来。 其实,并不是每个“剩女”都有“剩女心态”,有些女性虽然被别人贴了这样的标签,但因为摆脱了过度的母性原则对自己的束缚,仍然能够内心安定地生活着。而有的女人,虽然已婚,却依然怀着“剩女心态”,不肯或不敢走出“妈妈的怀抱”。 那么,你会选择哪一种呢?你会勇敢地做出自己的选择吗? 重庆心理咨询 重庆心理医生 重庆抑郁咨询 重庆焦虑咨询 重庆夫妻咨询 重庆家庭咨询 重庆情感咨询 重庆强迫咨询 重庆黄手帕心理 重庆心理培训 心理咨询师 重庆心旅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www.hspxl.cn 微信公众号:hspxl |
通知公告:
- 离婚了,怎么给孩子说? -2024-06-21
- 死亡母亲——症状的保护机制与积极意义 -2024-06-26
- 伴全能之无能感——无法言说的“全能痛楚” -2024-06-24
- 无明变有明 不可控变可控 ——自残的动力学之一 -2024-06-24
- 我疼故我在 ——自虐、自残的动力学之二 -2024-06-24
-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人如 -2024-06-24
- 欺负与霸凌--人际关系中的自我保护能力 -2024-06-27
- 依赖与反依赖的双重奏 -2024-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