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来源于网络,著作权属该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通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通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此图为后配图,图片来自网络,使用时未发现该图片的版权登记。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也许,你自己或者你身边的人有过以下类似的体验:
-
常常会对身边的一切,包括自己和身边的人,有着巨细靡遗的、十分苛刻的要求,比如必须一周换一次床单,要求他人不能与某一类人交朋友……一旦对方没有按照自己的规范行事,就会显得焦虑、烦躁,甚至愤怒。
-
总是要求他人做出改变。有时候,甚至会以“被动攻击”的方式达到这个目的,比如,如果对方拒绝改变,就会以“冷战”相要挟。
-
常常忍不住对别人评头论足,评价也多半是非黑即白的——好的或坏的,对的或错的。不仅如此,还觉得自己有必要帮助别人指出他们的错误或是他们意识不到的问题。
-
总想要在争论中占据上风。同时,当与他人意见相左的时候,会试图不厌其烦地说服对方。
事实上,以上这种种表现,都很可能源于人们内心对“控制感”的渴望(Prevost,2012; Ryan, 2016)。人们会通过“提出要求或设立目标,并让自己和/或身边亲近的人实现这些要求或目标”,来获得一种对生活及周遭环境的控制感。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一种对“控制”的需求,但为什么有些人比其他人都更需要这种控制感呢?对控制过于强烈的渴望会给人们造成什么影响吗?以及我们该如何面对它呢?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控制”。
“控制”,究竟意味着什么?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对自己的生活拥有一定的掌控感,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控制意味着确定和安全感
当一个人觉得环境与自身都在掌控之中时,Ta便会感觉到未来对自己而言是可以预知的,从而获得一种安全感(Shapiro, Schwartz, & Astin, 1996)。比如,你已经提前做好了项目规划与预案,各项任务也都在有条不紊地完成中,且这个项目由你全权负责,也没有过多来自外界的干扰因素,此时,你就会有一种确定和安全的感觉。
Shapiro等人(1996)认为,这种由控制带来的安全感,是人们对抗未知与不确定性的重要武器之一。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祭祀、占星、卜卦等一系列想要预知未来的行动,都是人们试图通过获得某种“控制”,比如,对卦象与后续所发生事情之间规律的掌控,来获得安全感的例证。
控制有助于提升自尊感
除了在事情进展的当下,人们会对自己是否掌控局面有直接的感受之外,人们还会通过回顾过去来寻找自己曾经拥有掌控的情形。在这种“回溯的控制”(retrospective control)中,我们往往体会到自己在当时的情境中是有实力的、能胜任的,从而感觉到自我价值被肯定(Thompson, 1981)。
我们也曾在“怀旧”的文章中提到,当怀念过去时,若人们能以一种“自己经过努力,且成功克服困难”的拯救式的逻辑来讲述,就更能从怀旧中体会到力量感,有助于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提升自尊感。而人在怀旧时的这种拯救式的讲述方式,事实上就是我们在回溯中寻找控制感的努力。
相反,失控则会给人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当一个人在生活中反复体验到“失控”——即事情总是不在我的掌控范围之内时,就会习得一种无助感,此后,他们就会陷入“做什么都无济于事”的无奈与绝望之中。而这种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被认为与人的抑郁与焦虑情绪、物质成瘾及进食障碍等心理困扰高度相关(as cited in, Shapiro, et al., 1996)。
不仅如此,一些因素还决定了有些人比其他人更需要控制(如文章一开始所描述的那样),甚至会表现出对自己、对他人过度强烈的控制欲,他们也常常因此被身边的人戏称为“控制狂”(control freak)。
为什么有些人比其他人更需要控制?
1. 过去的失控体验
学者们认为,在过去的经历中有过“失控”体验的人,更可能在之后的人生中拼命地寻找“控制”(Radwan, n.d.)。
一方面,过去的失控经历及其造成的负面影响,让这些人比任何人都需要一种安全感。他们很容易陷入再次失控的恐惧之中,因而他们会在之后的生活中付出更多努力来控制失控的发生。另一方面,他们也试图在当下获得足够多的控制,“改写”过去的失控创伤的经历。
比如,那些童年成长在混乱的家庭环境中的人,他们曾经体会过风餐露宿或受虐待、忽视的痛苦,他们便更可能在成年后以“控制”来作为儿时混乱的代偿(Young & Klosko,1994)。尽管如今生活稳定,他们还是喜欢囤积生活用品以防万一;或者对自己要求过分严苛来避免受到他人批评;又或者试图控制身边人的一举一动来避免再次受忽视等。
又比如,那些经历过惊恐发作(panic attack)的人,为了避免自己再次出现胸闷、心悸、甚至濒死等彻底失控的感觉,他们往往会做好一系列“控制措施”——拒绝独自出门,随身携带药品,或在自己一有点心慌、头晕时,就立刻到医院就诊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控制反而可能使得他们容易由于过度焦虑和担心而再度惊恐发作。
在这些人看来,当下获得足够多的控制(对自己以及对外在他人、环境),就能帮助自己“避免”失控的再次发生。同时,掌控给他们带来的力量感,也让他们相信,如果人生能再来一次,自己会有能力和过去的不幸搏斗。
2. 自我价值的极度不稳定
还有一些人对控制感的渴求,源自于内心对自我价值的怀疑和否定。有一种说法是,无法控制自己的人总是试图去控制身边的人(Schnarch, 2011)。换句话说,当自身无法给予自己安全感和积极的自我评价时,人们就会试图向外寻求“确定与肯定”,而这就需要通过对他人的控制来实现(Newman, 2017)。
这就是为什么那些总觉得自己不够好且害怕被抛弃的人,往往更想要在亲密关系中获得对另一半的控制。一方面,他们需要通过控制对方的一举一动(减少和异性的来往等)来防止自己被抛弃;另一方面,也通过“控制”来获得一种对自己的肯定——肯定自己是足够好的、值得被爱的,所以对方才会愿意为己所控。
为此,他们甚至还会通过一些方式来检验对方,以证实自己对这段关系的绝对掌控权,肯定自己、维护自己内心的安全感。比如,让对方从城东跑到城西仅仅为了给自己买一份小吃等等。
然而,向外寻求肯定可能是一种恶性循环。尽管,能够控制他人,会让这些人感到备受肯定,但同时也会加剧他们内心的“失控感”——自我价值完全取决于他人。而这就意味着,但凡对方有一点不受控制,就会让他们的安全感与积极的自我评价轰然崩塌。而对此的恐惧,又会让这些人更加迫切地想获得对他人更多的控制。
3. 完美主义或自恋型人格特质
完美主义的人对于完美的渴望与对缺憾的恐惧,就会让他们极度渴望控制。他们会觉得一旦自己缺少绝对的掌控力,事情的发展就很有可能会达不到自己的标准或出现可怕的纰漏(Lafrance, 2009)。
同时,完美主义的人还认为自己是否“完美”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身边的人是否足够“完美”的影响,因此,他们也总是会以同样苛刻的标准要求身边的人。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完美主义的人也会严格要求另一半的原因,比如他们会要求对方像自己一样坚持健康饮食、做好身材管理等等。
另外,具有自恋型人格特质的人,也对控制有着过度的渴望(Rappoport, 2005)。他们通常需要通过控制他人的言行来获得他人对自己的肯定,以维护极高的自我评价。在他们看来,在争论过程中说服对方,让对方与自己意见一致或按自己的方式行事,都是一种“胜利”,是对自己观点与能力的肯定。
4. 过多相信努力而忽视世事变迁的力量
另外,我们曾不止一次地提到过,人的很多特质与能力其实主要是受到先天与环境因素影响的,比如人格主要受到“精神胚胎”(50%)与后天“成长环境”的影响,然后才是个人对自身人格的塑造。有意思的是,控制欲本身也是受到基因影响的。Pedersen等人(1989)发现,人对于“控制感的需要”有30%是由基因决定的。
然而,有些人总是更愿意(社会也更鼓励大家)相信自由意志(free will)与个人选择,低估甚至忽视了基因、社会文化与世事变迁的影响(Mischel, as cited in, Shapiro, et al., 1996)。这就会使得他们认为,“不管外在条件多恶劣,只要我付出足够多的努力,掌控了整个局面,就一定能实现目标”,因此,这些人也更容易成为“控制狂”。
以上这些人对于控制的过度追求,有时候甚至会让“获得绝对控制”成为他们完成一件事情背后真正的目标,而这可能会吞噬人们的快乐。比如,有些人考研,相比起“考上理想院校”,“从此掌控自己的人生”才是他们心中真正的目标。于是,他们很快会发现,即使考研“成功”,自己也并不能感到快乐。
不仅如此,
过度追求控制还会带来更多问题
1. 频繁陷入自我责备
当一个人认为自己对一件事情拥有越多的控制,同时也就意味着他认定自己对这件事情在越大程度上负有责任。那么,一旦事情的结果与Ta料想的有所不同,Ta就有越大的概率陷入自我责备之中(self-blame)(Shapiro, et al., 1996)。
比如,如果一个罹患癌症的人一味地相信自己只要坚定信念就一定能够战胜病魔(相信自己对于这件事有绝对的掌控),那么当病情出现恶化或者复发的时候,Ta就很容易认为这全都是自己的信念不够坚定所致,从而把一切都归咎在自己身上,陷入自责与痛苦之中。而实际上,恶化或复发很可能是由疾病本身的凶险程度所决定的。
2. 更大的风险会失控
一个人对控制的过度追求,实际上是承认了“控制”对于Ta的人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而这会让Ta对“失控”更为敏感,放大失控对自己可能的负面影响,并且更可能因为对后果的过度担忧而做出一些冲动的、可能导致不良后果行为。
比如,那些渴望通过考学获得对人生更多的控制的人,往往会认为“一考定终生”,他们可能会因为对考试结果的过度忧虑而疏于复习,最终导致自己在考场上发挥失常。
不仅如此,过度追求控制还会掩盖住一些真正需要被解决的问题,最终导致更大问题的爆发。比如,有些人的创伤会通过“控制”的行为来表达——重复检查门锁或是在受到刺激时反复默念某个词语,然而,这种带有仪式感的控制行为,恰恰模糊了这些人内心真正害怕的东西,经年累月,被掩盖的创伤则可能会引发更大的痛楚。
看到这里,相信你不难发现,尽管控制对于我们获得安全感与自尊感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我们仍然需要对“自己对控制的追求”保持审慎的觉察和克制(Shapiro, et al., 1996)。
对控制的过度追求,
我们该如何应对?
首先,反思你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对周遭的人事物是拥有绝对控制力的。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警惕自己是否忽视了先天条件与环境的不可控因素,你需要去承认这世间确有很多事情并不总是为人所控。不过,这个过程并是让你获得一种消极的“听天由命”感,而是“尽人事”与“听天命”的平衡,而后者显然需要更多智慧。
接着,你需要试着去觉察“控制”是否正在给你带来困扰。Stahl(2015)指出,人们可以通过“想象”的方式来帮助自己意识到这些困扰。请你想象自己正在攀爬一座高山,你行进的目标是山顶。每走一步都请想象那些让你感到失控的情形。
然后,试着问自己“这是我的问题吗?我害怕吗?有多害怕?”。如果你觉得所有或者绝大多数的失控都是因为自己,并且你对此感到十分害怕的话,那么很有可能“控制”正在侵蚀着你的快乐,让你陷入自责和痛苦之中。接下来,你需要:
1. 想象自己正在努力克服失控
这时候,你的目标是山顶,所以,你需要克服失控及对它的恐惧,继续向上攀爬。想象并记录下自己为此所付出的认知资源、情绪感受、时间及精力等。
2. 记录你的自由列表(freedom list)
现在,看着你所记录下来的为克服失控及恐惧所付出的“代价”。其实,这些就是你被“控制欲”所束缚的东西。这些代价又被Stahl(2015)称为你的“自由列表”(freedom list),而刚才所攀爬的高山就是你心中对控制的渴望。
3. 提醒自己可能失去的“自由”
在之后的生活中,每当你发现自己好像又回到了那个攀爬高山的状态中时,请你拿出这个自由列表,并提醒自己,“对控制的过度追求可能会让我失去它们”。
最后想说的是,有些时候当我们面对失控,不应该是施加更多“控制”,而是学会“放弃抵抗”(巧妙之处就在于,当你放弃抵抗失控的时候,你也同时应对了自己的过度控制)。失控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而我们也可能在这种失控中,找到自己“控制”背后真正的恐惧,并找到与之共处的方法。
本文章来源于网络,著作权属该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通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情感专家 感情咨询 黄手帕心理 心理咨询师培训 婚外情 婚外恋 婚姻咨询师 青少年心理咨询 边缘型人格障碍
同性恋 恐惧 失眠 强迫 产后抑郁 焦虑
重重庆心理咨询 重庆心理医生 重庆抑郁咨询 重庆焦虑咨询 重庆夫妻咨询
重庆家庭咨询 重庆情感咨询 重庆强迫咨询 重庆黄手帕心理 重庆心理培训 心理咨询师
重庆心旅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www.hspxl.cn 微信公众号:hspx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