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来源于网络,著作权属该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通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此图为后配图
1 心理测验与绘画艺术评定
郑日昌等(1999)[[i]]认为心理测验是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行为,对于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做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Oster & Gould(1987)认为 “评估过程的目的是通过观察他的表现和系统地分析其作品来研究个体行为”(P.13)。 绘画艺术评定是心理测验的一种形式。绘画艺术评定要求受测者按照一定要求作画或者对评定者呈现的视觉刺激做出言语反应,评定者根据受测者的绘画作品或言语反应内容进行分析,以此推测受测者心理特点或者心理障碍做出诊断。 绘画艺术评定按照测验要求不同有两种形式:刺激性绘画艺术评定和创作性绘画艺术评定。刺激性绘画艺术评定要求受测者对标准化视觉刺激做出言语反应,如罗夏墨渍测验和Silver绘画测验。创作性绘画艺术评定要求受测者根据一定任务进行绘画,评定者根据艺术作品的内容特征或形式特征进行评定,如房—树—人测验。 2 绘画艺术评定的优势 绘画艺术评定与纸笔测验和口头测验相比,其优势是明显的。 首先,绘画艺术评定不受语言表达能力限制,受测者可以充分表达,儿童、聋哑人可以接受测验,也可以直接进行跨文化对比研究。Edwards(1986)认为绘画是与言语并存的方式,也是最简洁的非言语性语言。艺术没有语言发展的局限,因而更能传达思想和感情。 其次,绘画艺术评定对受测者的反应没有限制,受测者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而一般纸笔测验特别是人格自陈测验,从题目到答案选项都对受测者反应做了限制。个体有时无法完全自由地、真实地、有效地表达自己。 第三,绘画艺术评定目的具有隐藏性,减少了受测者装坏和装好的可能和测者刻意地表现自己的可能。 最后,绘画艺术评定具有投射的特点,可以测量个体无意识成分。Machover(1949)观察了投射法在发现自我表达无意识成分方面的力量后,他认为自我表达如果以直接的和言语沟通将会是不清楚的。 3 绘画艺术评定的发展 20世纪20年代,以Rorschach(1921)的墨渍测验和Goodenough (1926)的画人测验为标志,心理学家开始采用绘画艺术评定测量心理特征。60年代以后,绘画艺术评定得到较大发展,产生了大量绘画测验。比较有代表性的有Ulman(1965)[[ii]]的Ulman人格评定程序(UPAP), Koppitz (1968)[[iii]]的人像绘画测验(HFD),Burns和Kaufman(1972)[[iv]]的动力家庭绘画(KFD),Knoff等人(1985)[[v]]的动力学校绘画(KSD),Cohen(1985)[[vi]]的绘画诊断系列(DDS),Levick(1989)[[vii]]的情绪和认知艺术疗法测评(LECATA),Silver(1990)[[viii]]的绘画测验(SDT), Landgarten(1993)[[ix]]的杂志图片拼贴画(MPC)测验,Horovitz-Darby(1994)[[x]]的信仰艺术评定(BATA),等等。 绘画艺术评定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绘画艺术评定目的多元化,绘画艺术评定内容多样化,绘画任务成套化和动力化。 3.1 绘画艺术评定目的多元化 绘画艺术评定目的已超出传统的人格测验领域,评定被试认知发展,筛选有情绪问题和心理障碍被试,诊断机能损伤和有心理障碍被试。 人格评定方面,Buck(1987)[[xi]]编制的房—树-人测验(H-T-P)具有代表性。该测验用来了解被试人格特点和人际关系方面的信息。测验包括四个绘画任务,前面三个任务是用铅笔先后在三张7×8 1/2英寸白纸上画房子、树和人,第四个任务是用包括红、绿、蓝、黄等8种颜色蜡笔在同一张纸上画房、树和人。测验通过对细节、比例和透视等方面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到被试的人格特点和人际关系方面信息。 认知发展评定方面, Koppitz (1968)[[xii]]编制的人像绘画测验(HFD)要求被试“画一个完整的人”,通过对人像的细节和部分的存在或缺失评定被试的认知发展水平。Silver(1990)[[xiii]]的绘画测验通过预示性绘画、从观察中绘画和从想象中绘画三个分测验评定被试的顺序概念、空间概念和概念形成,测验结果用百分位和T分数解释。 对心理问题被试筛选的绘画艺术评定有Naglieri等人(1991)[[xiv]]编制的《画人测验:情绪障碍筛选程序》(DAP:SPED)。测验要求被试用带橡皮头的铅笔先后分别画男人、画女人和画自己。通过对人像大小、人像倾斜度等计分。根据得分将情绪问题诊断结果分为三类:无指示、指示、强烈指示。 对机能损伤和具有心理障碍被试的诊断方面,值得一提的是Cohen(1985)[[xv]]编制的绘画诊断系列(DDS)。该测验把绘画诊断与DSM-III-R联系起来,对被试的心理障碍进行辅助诊断。一系列研究都发现患者组DDS绘画与正常组绘画有显著区别:Couch(1994)[[xvi]]发现具有器官心理综合症和障碍的老年患者在DDS绘画中倾向于使用单一颜色、单一图像,线段压力轻,所画树一般难以辨认,绘画中没有动物和人,Knapp(1994)[[xvii]]发现Alzheimer患者的DDS绘画比控制组用色较少,使用空间较少。 3.2 绘画艺术评定内容多样化 较早的绘画艺术评定主要依据心理动力学的观点,从投射测验的角度,对被试的绘画作品进行内容分析。比如,在房-树-人测验中,房子代表来访者生活的物质方面,树代表生命能量和方向,人代表来访者自己(Brooke,1996[[xviii]])。Ramirez(1983)[[xix]]认为,在树的绘画中,树根表示与现实的关系,树干表示自我力量,树枝和叶子表示与环境满意互动的能力,树结指示创伤性事件。这种评定的解释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有些绘画艺术评定学者另辟蹊径,从作品的形式特征如线条、色彩、空间、布局、透视等方面对绘画作品进行分析。如Gantt(1990)[[xx]]对“人从树上摘苹果”绘画测验编制形式要素评定量表,从突出色彩、问题解决、色彩整合、空间、逻辑、线条质量、心理固着等14个方面来分析。Cohen(1985)[[xxi]]对绘画诊断系列(DDS)编制了“绘画分析表”(DAF),根据线条、色彩和形状等23个变量存在与否进行评定。 此外,还有一些绘画艺术评定编制者把绘画作品分析与绘画过程和被试的自由联想或者绘画后询问分析结合起来。如Buck(1987)[ [xxii]]编制的房-树-人测验,在测验过程中需要记录被试听到指导语后到提笔作画之间时间长度、中间的停顿、总时间、自发评论、情感、细节的名称和数量。每个阶段绘画任务完成后被试还要回答“绘画后询问(PDI)”问卷中的问题。测验解释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数量分析包括对细节、比例和透视因素进行量化计分,对细节、比例、透视、耗时、线质、态度、驱力、色彩等方面进行质性分析。 3.3 绘画任务成套化和动态化 绘画艺术评定编制者认识到单个作品,如同单一的行动或思想一样,不可能有效反映被试的心理状况。把多个绘画任务结合起来,发展出成套测验。成套绘画艺术评定要求被试按照要求完成系列绘画任务。Cohen(1985)绘画诊断系列要求被试完成三幅18×24英寸的12色蜡笔画:(1)自由绘画;(2)画树;(3)画情感。Levick(1989)的情绪和认知艺术疗法测评包括6幅12×18英寸的16彩油画笔:(1)自由画;(2)画自己;(3)涂鸦;(4)涂鸦基础上绘画;(5)地点;(6)家庭。 动力(kinetic)绘画艺术评定是一种新绘画任务形式,它要求被试画人在“做某事”。Burns和Kaufman(1972)的动力家庭绘画测验要求被试画一幅家庭中每个成员(包括被试自己)在做事的画。依据绘画中人物的动作、绘画的方式和图形符号对绘画进行评定。其他的动力绘画艺术评定还有Burns(1987)编制的动力房—树—人绘画,Knoff与Prout(1985)编制的动力学校绘画等。 图片来自网络,使用时未发现该图片的版权登记。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重庆心理咨询 重庆心理医生 重庆抑郁咨询 重庆焦虑咨询 重庆夫妻咨询 重庆家庭咨询 重庆情感咨询 重庆强迫咨询 重庆黄手帕心理 重庆心理培训 心理咨询师 重庆心旅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www.hspxl.cn 微信公众号:hspxl |
通知公告:
- 离婚了,怎么给孩子说? -2024-06-21
- 死亡母亲——症状的保护机制与积极意义 -2024-06-26
- 伴全能之无能感——无法言说的“全能痛楚” -2024-06-24
- 无明变有明 不可控变可控 ——自残的动力学之一 -2024-06-24
- 我疼故我在 ——自虐、自残的动力学之二 -2024-06-24
-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人如 -2024-06-24
- 欺负与霸凌--人际关系中的自我保护能力 -2024-06-27
- 依赖与反依赖的双重奏 -2024-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