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来源于网络,著作权属该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通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一边迷恋年轻,却又一边迫切让自己去“未老先衰”,你不纠结,谁纠结。 自我上大学,多年以来养成一个习惯。在我心情最不好,最无法排解,最觉得“为什么总是一个人活得像一支队伍这么累”的时候,我都会去看一部剧:《欲望都市》。 噢,介于我的读者中已经有不到20岁的小姑娘,那首先允许我这个at 30’s的老阿姨来给你们介绍一下这是一部什么神剧。 百度上是这么解释的:《欲望都市》(Sex and the City)是美国HBO有线电视网播放的喜剧类剧集,于1998年6月6日首播…… 真糟糕。 可艾掌门是这么给你解释的:按现在的话说,这是一部发生在纽约四个黄金大龄剩女身上的故事。她们在一个熙熙攘攘的都市里,历经人生路上的情欲,色欲,自我寻找,自我怀疑,寻找真正的爱情和归宿感。 她们最后找到了吗?或者说,寻找本身既是抵达? 很多人感叹电影版最后的大结局,如老友记一样,认为最令人感动的是,她们终于还是找到了“爱”。可对我而言,这并不是最终的圆满。最终的圆满是——她们永远都没有放弃自己去做一个“girl”的权利。 凯利有一句话十分打动我。她遇到一个新的约会对象,那个人让她很着迷,散发出无比美好的状态: 「美好得让我似乎回到了我的35岁。」 原来35岁居然是一个珍贵到值得回去的年龄。可实际上中国社会呢,多少女孩子,连25岁恐怕都不愿意去遇到。 对她们而言,25岁是个多么可怕的年龄啊。 25岁还没有男朋友,就会变成剩女; 25岁还没有安定,就会一辈子打零工。 全然不顾后面还有四五十年是留着干嘛的——岁月静好,每天打牌是吗? 怪不得说太多人在30岁就已经死了,真是没错。 叶倾城老师写一段话: 中国社会一方面对年轻二字无限拔高,却又十分擅长飞快制造老女人。这是一个让女人老得很快的国度,恨不得一结婚就直逼大妈,就应该把时间浪费在打牌聊天十字绣上。一方面,却又孜孜不倦热衷拉皮整形,却有一颗未老先衰的心。」 哪一种,似乎都不是一件好事。一边迷恋年轻,却又一边迫切让自己去“未老先衰”,你不纠结,谁纠结。 可一辈子做女孩,在中国社会听起来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能做“女孩”的都是些什么女性呢? 她要么是从一个富商父亲的手上转移到富商丈夫的手上,直接省略历经社会残酷与磨砺; 或是拎不清自己脸上到底有几条皱纹,将下半生的财力和精力致力于无休无止的微整形。 我有时候深深觉得,我们的意识和行为是断层的。铺天盖地的朋友圈在刷屏,你眼见着中国年轻女性就这么坦荡荡地变成越来越独立自信的一类人;现实生活却是回到家连面对婆婆说一句“我并不想生二胎”都做不到。 女孩子的那些直率,果敢,在这里烟消云散。 对我而言什么是girl? 那天,很累。对着老闺蜜说一句,幸好30岁开始创业,不然到了40岁,我哪有劲重新开始。她却淡淡地说一句:我倒觉得,40岁到50岁,才是一个女人正好大干事业的时候。 还有个高位辞职的闺蜜对我说:对我而言,30岁以后,最珍贵的不是职位,不是薪水,不是资源,而是每一天我都浪费不起。每一天我都不想把用一种自己骗自己的状态忽悠过去。 《欲望都市》里,凯利因为寻找“真爱”前往巴黎,却在某个夜里给曼哈顿的三个女孩子打电话哭诉:我并不喜欢这里。这不是我要的。我不想守候,不想忍受孤单,我想念你们。 Miranda说:我们的女孩,如果你不喜欢,请回来。 那年她大概已经40岁。40岁,永远眼睛里有光亮。而太多中国女人眼里的光,早早的就熄灭了,哪里用得着等到40岁,那些在24岁熄灭的,大有人在。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年来,这部剧一直伴随着我。在我当少女的时候,我以为生活会如电视剧一般美好;但后来我终于明白,电视剧是为了让你知道生活并不美好—— 而你可以继续,让它变得更好。 于是后来每每碰到那些问我:已经40岁离了婚,要怎么办? 这不能怪你们,我们这个国度的世俗观念,舆论导向,根深蒂固把“岁月静好白头偕老”当作了衡量一个女人是否幸福的唯一标准,却全然不顾婚姻漂亮的鞋子里究竟有多少沙子,而你自己,如将“青春貌美换得完美婚姻”视作此生幸福唯一检测标准,那么当然你会觉得此生已成定局,幸福无望。我又何必用太多事例向你证明40岁的“天涯海角随你去”也可以很美好,因为你一叶障目,你依然不肯走出去。 困住一个女人的,从来不是年龄和身份,而是视野和观念。 幸福和快乐是结局当然好。可幸福本身是个多么笼统的事情,我们都曾那么努力试图去追求过,祈求过,维系过,尽力过。如果万一还是与他失散,只能告诉自己,人生的新窗户不是富商的择偶标准,它可从不只对20岁的女人开放。 重庆心理咨询 重庆心理医生 重庆抑郁咨询 重庆焦虑咨询 重庆夫妻咨询 重庆家庭咨询 重庆情感咨询 重庆强迫咨询 重庆黄手帕心理 重庆心理培训 心理咨询师 重庆心旅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www.hspxl.cn 微信公众号:hspxl |
通知公告:
- 离婚了,怎么给孩子说? -2024-06-21
- 死亡母亲——症状的保护机制与积极意义 -2024-06-26
- 伴全能之无能感——无法言说的“全能痛楚” -2024-06-24
- 无明变有明 不可控变可控 ——自残的动力学之一 -2024-06-24
- 我疼故我在 ——自虐、自残的动力学之二 -2024-06-24
-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人如 -2024-06-24
- 欺负与霸凌--人际关系中的自我保护能力 -2024-06-27
- 依赖与反依赖的双重奏 -2024-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