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端顶部图片
重庆黄手帕&心旅心理咨询:儿童、青少年成长心理/广泛社会适应问题/应激不适/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创伤/人际交往/亲子关系/情感婚姻家庭/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神经症性心理问题/性取向问题/性心理问题/性格偏移等,心理顾问与心理测评服务。
为对来访者负责,对本所不适合或不匹配的,我们将负责为其提供转介服务。 心理讲座、团体辅导、工作坊、企事业单位EAP服务。
重庆黄手帕心旅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邮箱: 865273090@qq.com
电话: 023-89009815(7×12热线,9:00-21:00)
微信公众号:hspxl
网址: www.hspxl.cn
地址: (公司咨询部)重庆市渝北区龙华大道99号长安锦绣城26-20-9 (江北新牌坊转盘附近,加洲花园、电子校旁)

我们知道,有时要把自己的心灵交付到心理咨询中,需要莫大的勇气。在徘徊犹豫的时候,加入我们的群为您与我们保持了一个合适的舒适距离。
当前位置: 主页 > 心理资讯 > 咨询手记 >

从特殊到一般--我们的世界观形成过程与病理心理形成原理

时间:2024-06-21 15:56 点击:


--我们的自我与世界观形成过程与病理心理形成原理之一   


摘要:人生活在客观世界之中,但人类却无时无刻生活在自己的主观感受之中。因为人类反映世界的工具心灵,是主观的。所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知规律:从一般到特殊。却会在人类的心灵世界让位于布莱克大主教的主观唯心主义:从特殊到一般。无论健康或者疾病的心灵。然而,心灵的发展,健康的心灵从特殊到一般开始,未来的发展却会在对世界、对自我的反映中更贴近客观,映照的世界主观扭曲得更少。也就是会变得更加适应,生活得更快乐;而疾病的心灵,也是从特殊到一般开始,不同的在于未来的发展,却会对世界、对自我的反映越来越远离客观,映照的世界主观扭曲得更多。也就是越来越不适应,生活变成了一场没有止境的痛苦。

               

翻检我的工作笔记。我第一次写下这个题目,大约是两年前。以此为关键字在我的工作笔记中检索,检出了六篇相关笔记。所以,这篇文章,就像一笔债务一样。如果不完成它我的内心会一直像欠债一般的难受。

但凡在中国读过高中的人,都学过我们的官方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知道正确的认识论是从一般推导特殊。如果从特殊推导一般,往往是错误的。例如,我们从南方人普遍(一般)喜欢以米饭为主食,推导出某个南方人(特殊)喜欢以米饭为主食,这种推导大概率就是正确的;相反,如果我们从个别(特殊)东北人以米饭为主食,推导出东北人(一般)普遍是以米饭为主食,这种推论就是错误的。

不过,人是情感动物,人类早年幼稚的思维模式,却普遍是以特殊推导一般。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父母既世界。更大一点则可能是:父母都如此,世界当然也如此。

这种认知模式成为了我们的自我与我们的世界观构建模式,无论健康的心理或者病理的心理,这都是一个心理发展规律。所以,给予人类早年世界观建构之刺激材料的童年成长环境,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因为,在人类的主观世界里,世界观建构规律不变的情况下,童年生活环境的刺激材料决定了后期人格心理之健康与否。

         

人不照镜子,不知道自己长什么样子。小孩子生下来,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父母(或者抚养人),对他的反应,就是小孩子自我的镜子。孩子从父母的眼中看到了自己。这就是心理学上自我形成的镜映理论。         

 

 


         (此图为后配图,图片来自网络,使用时未发现该图片的版权登记。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如果父母的心理是健康的,他必然爱自己的孩子。父母会认为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潜意识或意识地认为)是“我”的延伸,如果“我”是好的,那么我的孩子当然也是好的。所以,当孩子在父母眼中,看到的自己是被喜欢、被接纳、被爱的,孩子看到的就是一个好的自己。所以孩子也就会觉得自己是好的,是(基本上、对自我主流情感态度上)自信的。情感引导着我们的认知。

注意,其实就整个社会和人类来说,父母只是个别、是特殊,不是普遍。也就是说,因为父母对孩子的爱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好的,可爱的,一定会被人喜欢的这个推论也许并不一定在社会上,在其他人那里也行得通。这是因为,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是无条件的爱,而其他人并没有父母对自己孩子的这种情感,就有可能是有条件的爱。

父母不管孩子什么都会觉得是好的,可爱的。那么淘气捣蛋也会美化为好的。比如,你看我的孩子(的淘气)多么有活力,好可爱哟。而其他人,可能淘气带给他们的的是讨厌尖叫个不停,烦死啦!而如果孩子听话、懂事、有礼貌(有条件的),其他人可能就会觉得这个孩子好乖,好听话,好懂事哟,因为孩子满足了他们的期望。

如果父母在孩子人格成长的关键期,给予了孩子无条件的爱,孩子就会有足够的自信,相信自己是好的,这个世界是美好的。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重要的,值得(从特殊的父母那里的感受推导出来的普遍)被世界和他人喜欢、接纳和爱的。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我们并不是要反对父母教养孩子过程中的无条件的爱与有条件的爱相结合,否则孩子会被溺爱成自恋型的人格。只是限于篇幅,本文暂不讨论这个问题。

总之,自信的父母养育的孩子,给孩子从特殊到普遍的自信,让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这个世界是喜欢与接纳我的)和自信(因为我是好的、有价值的),从而,让孩子有勇气去探索这个世界,快乐地去实现自己(当一个人的安全需要被满足之后,心理能量便会不再被纠缠在安全感的满足上,而有能量去探索世界,实现自我),并愉快地与人交往,融入社会与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因为他对别人有基本的信任感,相信自己是好的,别人是喜欢自己的,所以他不害怕与人接触。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我们都喜欢喜欢自己的人,我们都讨厌讨厌自己的人”,这是一条基本的社会心理学规律。当自信的孩子怀着对世界、对他人美好的信念(别人是好的,不会伤害我,而会接纳我,喜欢我。因为我是好的、有价值的、重要的、可爱的)与别人交往时,(大多数)别人也会被他勇敢、真诚、快乐的情绪所感染,从而产生良性互动,而这种良性互动印证和更加强了这个自信的孩子的自我信念我是好的、别人是好的,世界是好的。心理学上也把这个过程称之为“自我实现预言”。

健康的人格模式就在这种良性互动中,被建立和巩固并变得越来越强大。

而不健康的父母,必然很困难给予孩子健康的爱。同理,孩子是自我延伸,如果是不好的,孩子也是不好的。当然,这种觉得孩子是不好的感觉,经过理智的过滤后,一定会找到足够的理由自圆其说。人在逻辑上都是倾向于自洽的,个体不会让自己的行为违背伦理道德,而被自己或他人所谴责。

当孩子在父母的眼中看到的是厌恶、嫌弃和敌意,与父母的互动中感受到的是指责、贬低、攻击甚至虐待,在与父母的的关系中感受到是我不好、不重要,被忽视,或者不管我怎么努力,永远都达不到父母的期望。这个时候,孩子对父母(世界)的感知就是,世界是可怕和危险的,他人会伤害我。我是不好,不重要的、没有价值的、令人讨厌的,不会有人喜欢我。当然,生活绝对不是幸福而是痛苦,人生“不值得”的感受会深深植入他们的心灵最深处。       

 

这个时候,孩子对父母如此对待自己行为的原因,可能会有两种解释。

一种是无望或者绝望的解释:我没有问题,是你不好。之所以是无望或者绝望的解释,就是正因为问题在父母(外部世界),所以我怎么努力都是没有用的,因而绝望。既然,这个世界是如此的不好,我也就没有必要对这个世界有什么好的期望。当然,这是反社会人格障碍形成合适的温床。当初对父母有多绝望,后来对这个世界、对他人就会有多残酷无情。

不过,大多数不被父母爱的孩子,却倾向于形成一种有希望的解释。我想,这可能是因为希望是人能活下去最有力的支撑,生的动力支撑着大部分孩子的心灵。这种有希望的解释就是,父母是好的:他们(这个世界)这样对我,一定是因为我不好。很讽刺的是,在得不到父母爱的孩子心中,“我好”带来的是绝望,而“我不好”带来却是希望:假设我变好了,我就可以得到爱了。

实现这个假设需要操控。操控的逻辑公式是:如果我变好了,变得完美和全能了,变得像神一般的存在,变成无论在外貌、智力、学业、事业、人际关系、地位、声望、财富,人类的任何领域,都是无人可及NO.1;或者,我变得没有任何的缺陷和弱点,变得……,那么,就没有人可以攻击、指责、贬低、羞辱我,我就会变得有价值、被重视被喜欢、被爱了。

有操控就有失控。我们都明白,这种对实现自我完美与全能的操控,始于个体内在想获得爱的一种生存策略,但要在现实中实现它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是人,是有局限性、有弱点的人, 而不是神。

      



(此图为后配图,图片来自网络,使用时未发现该图片的版权登记。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所以,得不到父母爱的孩子,如果要操控自我与他所处的环境,来实现这个假设,获得他所的爱,他们很有可能就会像浮士德一般与魔鬼签订出卖自己灵魂的邪恶协议。

即:出卖认可自我的局限性,做为人有正常的弱点,不必完美与全能的权利(我不必全能与完美也是好的,也是值得爱的权利)来换取自我蜕变为全能与完美的神,以期获得缺失的爱或能在这个危险的世界中生存下去,代价是:放弃正常的心理与灵魂,让自我被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所煎熬。

         

 

         

上述两个观点,在笔者另外的两篇专业文章:

“都是我的错”——掌控的代价 全能与无能的双人舞 ——抑郁或抑郁人格的病因学之一

假做真时真亦假 浮士德的魔鬼契约 ——抑郁症长程心理咨询临床片段之一

有详细的临床实例说明,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

         

不可能实现而非要实现,当然会让个体时刻处于巨大的焦虑当中。于是,生命当中时刻充满压力与危险。压力是要逼迫自我去实现不可能的全能与完美,要把人变成神,当然压力山大 ,这形成了患者对自我的残酷。患者当然不会把自己当人,把自我当奴隶一般地役使着,驱赶着,为实现自我的目标而不能有片刻的休息;危险是,全能与完美之神,需要通过扭曲现实的代价来实现,但生活的现实之光随时都有可能照进自我的幻之城,全能完美的自我幻,就像一个充气膨胀的气球,随时都有可能被无处不在的现实之光刺破,自我崩塌而坠入无边的抑郁黑暗深洲。抑郁的黑暗深渊,也会像一只在黑暗中张开血盆大口,凝视着自我,随时准备吞噬自我的怪兽。这只抑郁黑潭中的怪兽,让他们即使在睡梦中也不得安宁,充满被追杀、从高处跌落、被虐待、被奴役、被羞辱、被攻击的恶梦……

 

 

人生活在客观世界之中,但人类却无时无刻生活在自己的主观感受之中。因为人类反映世界的工具心灵,是主观的。所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知规律:从一般到特殊。却会在人类的心灵世界让位于布莱克大主教的主观唯心主义:从特殊到一般。无论健康或者疾病的心灵。然而,心灵的发展,健康的心灵从特殊到一般开始,未来的发展却会在对世界、对自我的反映中更贴近客观,映照的世界主观扭曲得更少。也就是会变得更加适应,生活得更快乐;而疾病的心灵,也是从特殊到一般开始,不同的在于未来的发展,却会对世界、对自我的反映越来越远离客观,映照的世界主观扭曲得更多。也就是越来越不适应。生活,变成了一场没有止境的痛苦。

 

 

 

         

 

................End...............

 

1.“我”就是抑郁
2.死亡母亲——症状的保护机制与积极意义

3.假做真时真亦假 浮士德的魔鬼契约 ——抑郁症长程心理咨询临床片段之一

4.你需要证明你是好的吗?——自我攻击的游戏如何破,写给自卑者的伴侣

5.登天的感觉——疑病症之收麦篇

6.“都是我的错”——掌控的代价 全能与无能的双人舞 ——抑郁或抑郁人格的病因学之一

7.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人如何破?——抑郁症长程心理咨询临床片段

8.社会攀比如何破?允许自己成为自己真实的样子 ——反思:谁没有允许自己成为自己真实的样子?

9.我疼故我在 ——自虐、自残的动力学之二

10.无明变有明 不可控变可控 ——自残的动力学之一

11. 伴全能之无能感——无法言说的“全能痛楚”

12.吃不到季节性食品的可怜皇帝 ——社交恐惧的另一个来源:隐匿性自恋与全能回避

13.还有没有梅一凡?我来回答这个关键问题,我还有救吗?——梅一凡遗书读后感

14. 无法拒绝别人要求背后隐藏的投射过程 ——社交恐惧长程心理咨询临床片段

15.服药恐怖与戏精上身——长程咨询临床片段

16.社交恐惧与个人权利感 ——长程咨询临床片段

17.工具猫狗与宠物猫狗 ——价值观的冲突与代沟

18.孩子:你无须内疚!你存在本身就是有价值的——一例嗜睡症咨询个案

19.如何培养一个自卑的小孩 ——自卑养成记(临床片断之一)

20.“我”就是抑郁

21.你相信自己吗 ——认知信任与认知警觉

22.买错了东西谁来惩罚我们?——严厉的超我与日常生活中的烦恼

23.受虐者如何创造施虐者 --施受虐主题下的两例投射性认同临床实例

24.他一定不会这样对我——心理防御之否认

25.只有课后不复习取得的优异成绩才能证明我才智超绝——自恋者的证明难题

26.积极的痛苦VS消极的痛苦

27.妻子缘何迷3P——俄狄浦斯性幻想成瘾症

28.离婚了,怎么给孩子说?

29.攻击者&男女人

30.被将就

31.捉奸之途演变为献花之旅——羞耻和愤怒如何被恐惧打败

32.云南心理咨询委屈的好人——道德防御——心理防御机制系列之

33.男人都是花心的吗?——进化论心理学与男权文化

34.三等公民与“婴儿陛下”的自恋幻想

35.我不想来咨询 只要你给我一个方法就行了——略谈心理咨询的技术与关系

36.【重庆强迫咨询】委屈的好人——道德防御——心理防御机制系列之一

之一

37.孩子:你无须内疚! 你存在本身就是有价值的——一例嗜睡症咨询个案

38.花开的感觉  结案的快乐

39.保密、知情同意与匿名保护三原则——心理咨询师如何遵守保密原则

40.首先,从不为难自己开始——兼论神经症患者的病态成就动机

41.我可以找一个漂亮的年青女咨询师谈我的性幻想吗?——性问题系列之一 黄手帕原创

42.零用钱、懂事的小孩与“当妈妈的妈妈” ——如何培养一个自卑的孩子之二

43.麻将-焦虑-抑郁-电休克 生活方式病

44.工具猫狗与宠物猫狗 ——价值观的冲突与代沟

 

 

-*-*-*-*-*-*-*-*-*-*-*-*-*-*-*-*-*-*-*-*-*-*-*-*-*-*-*-*-*

 

 

如果孤单迷茫 黄手帕愿伴你成长  

                            

原创文章 转载须注明出处

 

图片素材源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

 

如果需要帮助,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找到我:

·电话:023-89009815

·邮箱:865273090@qq.com

·QQ865273090

·网址:www.hspxl.cn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龙华大道99号长安锦绣城26-20-9(江北新牌坊转盘附近,加洲花园、电子校旁)

·微信公众号:黄手帕心旅

 

--*-*-*-*-*-*-*-*-*-*-*-*-*-*-*-*-*-*-*-*-*-*-*-*-*-*-*-*-*

重庆心理咨询-重庆心理医生-重庆抑郁咨询-重庆焦虑咨询-重庆强迫咨询-重庆情感咨询-重庆夫妻咨询-重庆青少年咨询-重庆家庭咨询-重庆性心理咨询-重庆人格障碍咨询-重庆人际关系咨询-心理咨询师-重庆黄手帕&心旅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了解更多可以关注黄手帕老师个人公众订阅号:黄手帕心理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关注,更多好文等您分享!!!

咨询师黄手帕简介

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毕业,西南大学应用心理学在职研究生;2002年获得重庆市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重庆市心理学会会员,重庆市心理咨询师协会理事,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高级签约咨询师;重庆黄手帕&心旅心理咨询有限公司创办者;职业心理咨询师。

心理动力学取向心理咨询师,参加过精神分析、认知行为、存在人本、催眠、意向对话、沙盘、箱庭、正念、叙事、短程焦点、萨提亚两性关系、NLP、EAP,团体辅导、团体心理治疗、同性恋等各种专业培训。

 接受个人体验一百余小时,接受各学派、各种类型的专业督导300余小时。

 在十余年万余小时的个案咨询中,以心理动力学为主导,整合所学各个流派的理论与技术,结合人生经验和工作经验,形成了自己相对成熟的咨询风格。

 工作理念: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陪伴和帮助来访者去经历解除心理痛苦的过程,获得成长,享受人生。

 咨询专业领域:自杀危机干预,抑郁、焦虑、强迫、恐惧、疑病等各种情绪障碍,神经症、人格偏移(边缘、自恋、依赖、回避、分裂样等)长程心理咨询;失眠/心理创伤/居丧/人际关系问题/各种适应障碍/亲子关系/情感婚姻/发展性危机/同性伴侣问题/同性恋自我发展问题/性心理问题咨询等。

 工作感悟

心理咨询需要把我们的内心贡献出来为来访者工作,因此修炼自己的人格和学习一样,是从事这个职业所需要的永远止境的成长,感谢来访者愿意与我们一起成长。

 

------分隔线----------------------------
版权所有 重庆心理咨询|重庆黄手帕&心旅心理咨询有限公司2010-2021  渝ICP备14009647号-1
电话:023-89009815(7×24热线) 地址:(公司咨询部)重庆市渝北区龙华大道99号长安锦绣城26-20-9(江北新牌坊转盘附近,加洲花园、电子校旁)
重庆心旅心理咨询网址:www.hspxl.cn 邮箱:865273090@qq.com
 公安备案编号:50011202000749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2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