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人父母者,心灵的健康与成熟,意味着孩子存在本身已经满足了父母。也就是,孩子生活得好,已然满足了父母。所以,在孩子需要无条件的爱时,可以给予孩子不求回报的爱;在孩子需要有条件的爱时,其给予的有条件有爱,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孩子培养适应社会的健康人格,而不是为了满足自我(满足父母的自恋、不安全感、代偿自卑、情绪的垃圾桶等)精神上的需求。
虽然没有完美的父母,父母也是人,是人就会有缺点或不足。但只要父母性格上的偏差不要太大,孩子也可以用父母给予的好的部分去纠正不好的部分。这样的父母,整体上在精神层面,就是满足孩子的。孩子的人格,也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
而如果父母人格缺陷或偏差太大,父母在抚育孩子的过程中,其实是在通过孩子满足父母的精神需求。而当孩子的心理成长,是为了满足父母的需求,而不是自我心理发展的需求,人格的偏差就一定会出现。这种人格的偏差,也就是孩子成年后的心理疾患形成之根源之一。
因材施教,满足的是学生;标准化考试,满足的是社会对人才的选拔需求;为了好成绩的内卷,满足的是竞争;当然,也间接满足的是教育机构;学生的竞争,不仅是学生之间的竞争,也是老师和学校之间的竞争。换一个角度,因材施教,满足的是学生的需求;好成绩,满足的是家长的期望与面子。
多年前,一位我们行业的大咖,公然宣称只给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来访者做咨询,因为他们的受教育水平,有更好的领悟力;当然,这在咨询实践中是不争的事实。不过,满足的却是咨询师工作的便利,却不是来访者的需求,至少不是所有来访者的需要。
那作为心理发展之基石,人格成长环境的原生家庭父母与子女之间呢?
总体来说,父母创造了孩子,父母抚育孩子成长,是父母在满足孩子。但在精神层面,这个结论却不一定那么可靠。
当然,现代社会的伦理。让封建文化之孝道,比如:“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翻译成白话,大意是:孩子最高的孝,就是扬名立万,好荣耀父母。也就是说,孩子存在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满足父母的自恋)之类的信条,已经不敢再那么明目张胆。这里更多是讨论父母对孩子的潜意识期望,“以爱为名”的潜意识期望。
尝试以我的临床经验,例举几位:
A君,一位重度抑郁者。她母亲不经意间说道:我错了,如果我不是送她去学打乒乓而是学画画,可能现在她画一幅画就值几千万了。
这背后,无意识地暴露了母亲的自恋需求。
所以,A君一心求死。因为这世间真没有什么好留恋的,不要说无法满足母亲的完美期望,内心永恒的、残酷的自我攻击;就算达到了,那也不是她的真实自我所期望的,所以就算达到了也不会有任何快乐,只是满足了一项任务。更可悲的,她的真实的自我从来就没有建立起来,所以,她根本不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
B君,患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的父亲。不是期望,而是从小就认定他应该是家庭中最优秀的。B君把父亲的认定内化为自己的自我后,也成为了一个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所以,年近三十却除了父母之外,没有过真正的社交,当然,也没有耍过朋友。对女生,他只需要在发出约会的邀请并得到女生的回应后,他的自恋就满足了,然后,会抛下女生不理。对于赴约这样麻烦的事,他怎么愿意去做呢?那意味着他要去给女生献殷勤,接送女生、安排约会内容,还要出钱请饭请电影送礼物……
最优秀的人,就像皇帝一般,只能别人来照顾他,满足他,他怎么可能对别人付出呢?
C君。出生于农村,其母亲期待通过他的努力而实现满足自己经济上的不安全感和提升家族的社会阶层。所以,从小严苛地要求他,逼他学习成绩必须永远是班上的最优秀的。那怕考了99分,也会被自恋受挫的母亲打骂苛责。甚至,辱骂他不如隔壁的傻子。因此,内化了母亲的C君人生,只剩下了对优秀的追求。当他人到中年,实现财务自由后,却无法享受人生而只剩下了无边的恐惧。财务自由了,不需要再奋斗;人到中年,精力不济,身体也不再支持他追求优秀。但离开了对优秀的追求,心中内化的母亲,却会永远休止地攻击他,他被困在了优秀的监狱里,无法享受片刻心灵的自由。
D君。自恋与边缘混合型人格障碍来访者。从小由爷爷奶奶隔代抚养,爷爷奶奶百般地宠爱。在爷爷奶奶的眼中,D君就是他们退休后孤寂无聊生活的全世界。表面上,是爷爷奶奶在满足D君,实际上,是D君在满足爷爷奶奶。满足爷爷奶奶被需要的自我价值感,所以爷爷奶奶潜意识地不想让D君独立。那意味着,拥有独立能力的D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对爷爷奶奶的依赖,也就是减少爷爷奶奶的自我价值。甚至,D君会因此有一天因为独立而完全不再需要他们,与他们分离,那是多么恐惧的事情。因此,当D君在因为读书而被迫离开爷爷奶奶的家时,她就在内心认定--这个世界错了!这个世界,自她从小到大,包括:父母、老师、同学、同事、领导、朋友,都错了。你们怎么能不像爷爷奶奶那样对我?!所以,她内心既憎恨外部的现实世界,也憎恨内部那个无用的适应社会的虚假自我。内心因为分裂而混乱不堪,无休止地残酷斗争。表面上她看起来与常人无异,但实际上每分每秒都在痛苦中煎熬。世间之大,无处可逃。从心灵内到人际间,灵魂从来找不到一个可以安住的栖身之处。
还需要再例举吗?
……
为人父母者,心灵的健康与成熟,意味着孩子存在本身已经满足了父母。也就是,孩子生活得好,已然满足了父母。所以,在孩子需要无条件的爱时,可以给予孩子不求回报的爱;在孩子需要有条件的爱时,其给予的有条件有爱,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孩子培养适应社会的健康人格,而不是为了满足自我(满足父母的自恋、不安全感、代偿自卑、情绪的垃圾桶等)精神上的需求。
虽然没有完美的父母,父母也是人,是人就会有缺点或不足。但只要父母性格上的偏差不要太大,孩子也可以用得到父母给予的好的部分去纠正不好的部分。这样的父母,整体上在精神层面,就是满足孩子的。孩子的人格,也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
而如果父母人格缺陷或偏差太大,父母在抚育孩子的过程中,其实是在通过孩子满足父母的精神需求。而当孩子的心理成长,是为了满足父母的需求,而不是自我心理发展的需求,人格的偏差就一定会出现。这种人格的偏差,也就是孩子成年后的心理疾患形成之根源之一。
..........................End........................
-*-*-*-*-*-*-*-*-*-*-*-*-*-*-*-*-*-*-*-*-*-*-*-*-*-*-*-*-*-*-*-*-*-*-
如果孤单迷茫黄手帕愿伴你成长
原创文章 转载须注明出处
图片素材源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
如果需要帮助,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找到我:
·电话:023-89009815
·邮箱:865273090@qq.com
·QQ:865273090
·网址:www.hspxl.cn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龙华大道99号长安锦绣城26-20-9(江北新牌坊转盘附近,加洲花园、电子校旁)
·微信公众号:黄手帕心旅
--*-*-*-*-*-*-*-*-*-*-*-*-*-*-*-*-*-*-*-*-*-*-*-*-*-*-*-*-*-*-*-*-*-*
重庆心理咨询-重庆心理医生-重庆抑郁咨询-重庆焦虑咨询-重庆强迫咨询-重庆情感咨询-重庆夫妻咨询-重庆青少年咨询-重庆家庭咨询-重庆性心理咨询-重庆人格障碍咨询-重庆人际关系咨询-心理咨询师-重庆黄手帕&心旅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了解更多可以关注黄手帕老师个人公众订阅号:黄手帕心理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关注,更多好文等您分享!!!
咨询师黄手帕简介:
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毕业,西南大学应用心理学在职研究生;2002年获得重庆市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重庆市心理学会会员,重庆市心理咨询师协会理事,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高级签约咨询师;重庆黄手帕&心旅心理咨询有限公司创办者;职业心理咨询师。
心理动力学取向心理咨询师,参加过精神分析、认知行为、存在人本、催眠、意向对话、沙盘、箱庭、正念、叙事、短程焦点、萨提亚两性关系、NLP、EAP,团体辅导、团体心理治疗、同性恋等各种专业培训。
接受个人体验一百余小时,接受各学派、各种类型的专业督导300余小时。
在十余年万余小时的个案咨询中,以心理动力学为主导,整合所学各个流派的理论与技术,结合人生经验和工作经验,形成了自己相对成熟的咨询风格。
工作理念: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陪伴和帮助来访者去经历解除心理痛苦的过程,获得成长,享受人生。
咨询专业领域:自杀危机干预,抑郁、焦虑、强迫、恐惧、疑病等各种情绪障碍,神经症、人格偏移(边缘、自恋、依赖、回避、分裂样等)长程心理咨询;失眠/心理创伤/居丧/人际关系问题/各种适应障碍/亲子关系/情感婚姻/发展性危机/同性伴侣问题/同性恋自我发展问题/性心理问题咨询等。
工作感悟:
心理咨询需要把我们的内心贡献出来为来访者工作,因此修炼自己的人格和学习一样,是从事这个职业所需要的永远止境的成长,感谢来访者愿意与我们一起成长。 |
通知公告:
- 心理疾病--自我栖身最后的礁石? -2024-06-21
- 满 足 谁--心理疾患病源学之一 -2024-06-21
- 无法拒绝别人与SM受虐幻想深层心理动力学--受虐 -2024-06-21
- 高期待,是毁掉一切亲密关系的开始 -2024-06-21
- 婚姻的出轨,是一种自我整合的未完成 -2024-06-21
- 从出轨、离婚到复婚,她找到了婚姻中最温柔的 -2024-06-21
- 爱不是一个应该的信念,而是一种具体的关系 -2024-06-21
- 常压抑这种感觉的人,最容易精神出轨 -2024-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