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揭阳市惠来县岐石镇坑仔管区凤北一名19岁女生蔡某妍,疑在8月19日被短信诈骗一万多元学费和生活费后,于8月28日留下遗书离家出走。8月29日,惠来警方在海边找到蔡某妍的尸体。 “模仿自杀”的维特效应 悲剧一再上演,电信诈骗不仅谋财,甚至害命。值得关注的是,前两起案件的受害者都因为过分伤心造成生命终止。而最新的这一起诈骗案里,受害者采取了更为极端的方式来消解痛苦:自杀。愤怒、不甘、无助的情绪似乎在同一类型的受害者中形成了传染,而消解的方式也变得愈发的主动和极端。那么这种情绪的传染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时间可以追回到2008年10月2日,韩国“国民天后”崔真实在卧室洗手间自杀身亡,震惊韩国社会。而就在崔真实自杀24小时内,又有两名韩国妇女在家自缢身亡;接着,10月3日,韩国变性艺人张彩媛也选择了同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就在自杀前,她曾公开表示:“可以理解崔真实的心情。” 就在两年后,中国富士康发生了一连串更为悲惨的事件:自2010年1月23日起,到当年11月5日,富士康集团连续发生14起员工跳楼事件,一时间“富士康14连跳”甚至成了一个都市传说一样的存在。 在社会学领域,“极端情绪传染”有一个非常广泛的认知效应:维特效应。这个名字出自《少年维特之烦恼》,该作品出版之后,模仿主人公自杀的事件在欧洲多地出现。于是,1974年,美国社会学家菲利普斯提出了这一理论。他认为,自我摧毁的行为会在人类中产生模仿效应。而菲利普斯也用事实佐证了自己的观点,根据研究,1947年至1968年,菲利普斯对美国多起轰动性自杀事件进行了统计,并发现每次报道后两个月内,自杀平均人数就增加58个。 一例自杀事件发生之后,在短期之内很快会出现一连串的类似自杀行为,我们可以称其为“模仿自杀”。如同富士康14连跳一样,这种“模仿自杀”最容易在以青少年群体为主的学校、工厂、社区等地方。这种极端情况的出现往往具有传染性。一旦一人出现了自杀,往往自责、无助的情绪就会随着大众媒体的详细报道而迅速传播开来。在身心发育尚不成熟的青少年群体当中,这种心理暗示就会变成“传染情绪”,而一旦情绪崩溃,“模仿自杀”也就很可能随之发生。 也正是因此,媒体对于两起电信诈骗导致伤心致死事件的报道,更应当引起我们的某种警惕。虽然我们还不清楚广东的这个姑娘是否有详细关注电信诈骗报道的细节。但毫无疑问,在电信诈骗屡成高发之势的当下,除了公安机关不断坚决打击和制裁违反犯罪行为,在受害者一端,我们的媒体和舆论更应注意这些事件可能造成的“传染性”影响,相关方面尤其要重视具体的干预。 如何预防“模仿自杀” 首先,从媒体传播的角度讲。迅速发布正规、准确的信息,不能过分渲染受害者的悲惨,也不要过分详细披露整个事件的具体细节。简而言之,把真相说清楚,不引导,不渲染,不夸张。尤其是不能将“受害人付出生命代价”和“诈骗人绳之以法”这样的描述有意无意地联系在一起,否则将会给一些潜在的受害人带来某种暗示:只有一死方可换来关注,赢回正义。这将会成为一种非常可怕的“情绪传染”。 其次,心理上的引导很关键。我们在悲剧之后听到一种声音:“这种挫折承受能力也太差了吧。”虽然如上这种评判态度过于武断,但在对未来可能会出现的受害者,我们还是要留意到他们的心理困境。引导受害人针对生活、工作或人际交往中出现的矛盾或冲突以及常见的心理问题,提出积极的、有帮助的建议或解决办法。最好有心理或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参加这样的集体活动,以便及时发现有心理问题的个体,并给予单独的一对一的心理帮助,这还可避免负性情绪传染影响整个集体活动。 再次,举行必要的哀悼和追思仪式等集体活动。我们对于死者的缅怀,往往透露出我们对待死者生前遭遇的一种态度。回放第三起事件,不难看出受害人生前饱受心理自责的困扰,因为父母打工大半年攒下的钱被骗,导致我们的受害人在遗书中反复强调自己的恐惧和歉意:“我害怕被骂,害怕因为这样造成我不能去读大学,真的很害怕,有了希望,然后绝望,这种感觉真糟糕,我真的承受不了,只能以这种方式来结束我的生命,来躲避责骂,我很懦弱对吧!” 事实上,我们往往过分关注诈骗事件的本身,忽略了社会舆论对于受害者本身的压力。以旁观者的角度,我们几乎难以体察受害者承受的社会舆论压力。而仔细回顾三起事件,三位受害者家庭经济条件都不够宽裕,这种情况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诈骗,再联想到父母心酸的神情、邻居异样的态度、身边同学同情的目光、网上不负责任的嘲笑,都无疑会将受害者自身感觉陷入到“万劫难复”的境地。 也正因此,必要的追思会事实上代表着我们对待受害者的一种深深的哀悼。作为生者,我们有必要营造对于这类事件的一种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错在诈骗犯,而不在受害者,我们完全没有必要用自己的生命为别人的罪恶埋单。如果这样的事件到警方结案就算完结,那么很难保证接下来不会有受害者选择极端行为。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通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重庆心理咨询 重庆心理医生 重庆抑郁咨询 重庆焦虑咨询 重庆夫妻咨询 重庆家庭咨询 重庆情感咨询 重庆强迫咨询 重庆黄手帕心理 重庆心理培训 心理咨询师 重庆心旅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www.hspxl.cn 微信公众号:hspxl |
通知公告:
- 社交恐惧与个人权利感 ——长程咨询临床片段 -2021-03-11
- 工具猫狗与宠物猫狗 ——价值观的冲突与代沟 -2021-03-05
- 那些把生命过的像走在钢丝绳上的人 -2021-02-23
- 常压抑这种感觉的人,最容易精神出轨 -2021-01-29
- 我该如何做一个“足够好”的妈妈?/心理咨询师 -2020-12-28
- 中北大学自杀事件:如何度过人生中的至暗时刻 -2020-11-21
- 比起女儿,为什么儿子更不听话? -2020-10-30
- 解决不安无法靠头脑思索,而是需要修复依恋 -2020-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