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端顶部图片
重庆黄手帕&心旅心理咨询:儿童、青少年成长心理/广泛社会适应问题/应激不适/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创伤/人际交往/亲子关系/情感婚姻家庭/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神经症性心理问题/性取向问题/性心理问题/性格偏移等,心理顾问与心理测评服务。
为对来访者负责,对本所不适合或不匹配的,我们将负责为其提供转介服务。 心理讲座、团体辅导、工作坊、企事业单位EAP服务。
重庆黄手帕心旅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邮箱: 865273090@qq.com
电话: 023-89009815(7×12热线,9:00-21:00)
微信公众号:hspxl
网址: www.hspxl.cn
地址: (公司咨询部)重庆市渝北区龙华大道99号长安锦绣城26-20-9 (江北新牌坊转盘附近,加洲花园、电子校旁)

我们知道,有时要把自己的心灵交付到心理咨询中,需要莫大的勇气。在徘徊犹豫的时候,加入我们的群为您与我们保持了一个合适的舒适距离。

武志红:真愁!中了500万怎么办?

时间:2019-04-06 14:18 点击:

  
    如果生活太苦我们就有可能为“甜”发愁,一个穷人,却为假如有了钱该怎么花而发愁;
  一个一直没有男朋友的大龄女性,却为假如同时多个男人爱上自己该怎么处理而发愁;
  一位男士,一生多舛,很小就失去了父母,但他却常对别人说,你看我多么自由,自由真好,你难道就不羡慕我吗?
  ……这些都是自我欺骗。
  本来,他们都应该为“没有什么”而发愁,但这太伤自尊了,所以,他改成为“有什么”而发愁。这样一来,自尊就得到了保护,他会觉得,自己的人生也并不是那么不堪。
  很多时候,人生太苦了,所以,这种自我欺骗的方式,可以保护我们,让我们不会因为苦难太多而丧失活下去的勇气。但是,如果这种方式用得太过,我们的现实知觉能力就会受到损害,并丧失了直面真相并从中获益的机会。
  真愁!中了500万怎么办?
  阿良(化名)是福利彩票的忠实拥趸,每期必买,但比较理性,每一期都不会花费太多钱,濒临下岗的他也没有多少钱。
  既然每期投入不多,阿良的家人也不反对他买彩。只是,他们现在越来越无法忍受阿良的另一种行为:整天唉声叹气,为假如中了大奖怎么办而发愁。
  不像其他买彩者,会忐忑不安,会因为期待中奖而紧张。阿良好像不想中奖似的。相反,他倒是整天愁眉苦脸地对家人说:“好愁啊,要是中了500万,我该怎么分配呢?多少用来买房子买车,改善咱们的生活,多少分给亲戚朋友,又有多少捐出去做善事?”
  家人对此觉得不可思议,他们对阿良说,中500万元大奖是个小概率事件,很难的。再说,中了奖再为分配奖金发愁也不迟,现在八字还没一撇呢,为一点影儿都没有的事情发愁,有什么意义呢!
  然而,所有亲人的劝导都影响不了阿良,他仍然每天念念叨叨,为该怎么分配那500万元而发愁。
  表面上愁有钱,实际上愁没钱
  广州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师荣伟玲说,为假如中了500万元而发愁,这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有些人中了500万元后,由于处置不当,生活反而变得更糟,这样的事情并不罕见。
  此外,她认为,我们的观念中,大家隐隐地知道,你中了大奖,会让亲朋好友或同事眼红,如果你中了奖后不想破坏你现有的人际关系,那么最好让大家都分一杯羹。
  她说:“我们习惯上认为,你中了大奖不是你一个人的事儿,我们都应该分一点出来,这种‘均贫富’的想法,已经是我们文化的集体潜意识了。”
  并且,真中了大奖的话,如何分配绝对是一门学问,处理不好肯定会引起一些麻烦。
  荣伟玲的一个朋友,他也是想象自己中了大奖该怎么分配,结果他把幻想说给家人之后,引起了麻烦。
  他的分配方案是,给父母几十万元,给兄弟姐妹每人数万元,给妻子倒只有几千元。听到这个方案后,妻子非常生气,对他说:“我现在才知道我在你心里是什么位置,原来只是你父母的百分之一,你兄弟姐妹的十分之一。”
  结果,妻子和他冷战了十几天,后来他极力地向妻子解释,他是想,他的钱就是她的,给她几千元,只是先满足她给他说过的一些没有实现的愿望,而剩下的近300万元,他其实一直是当作他们两人的共同财产的。好说歹说,妻子才原谅了他。
  这件事表明,如何分配500万元大奖,的确是一个难题,是一件容易让人烦恼的事情。
  不过,相比起这个八字还没有一撇的烦恼来,阿良还有更实际的烦恼:他已50多岁,即将退休,但多半生的积蓄买股票被套牢,他和家人正面临着生活没有保障的严峻前景。
  他的确是应该为生计而发愁的。
  “发愁的情绪,是真的,但发愁的内容,被替换了。”荣伟玲说,“为没钱而发愁,是很没有面子的事情,会打击自尊心。于是,不如换一下内容,为有钱而发愁。这样一来,感觉上就好多了,不再是没有面子,甚至还可以骄傲一下。”
  为了保护自尊和面子,而替换发愁的内容,这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事情。
  没有男朋友,就拼命做红娘
  荣伟玲说,我们可以经常看到这样的女孩:因为种种原因,她岁数不小了还没有谈过恋爱,也很少有男士追求她。
  但是,她不为自己没有男友发愁,相反,她倒是经常幻想,如果同时有几位男士追求她,她该怎么办。
  并且,她还很喜欢把这种幻想说给周围的人听,甚至让他们给她出主意,假如同时有那么几位男士追求她,她该怎么处理这个难题。
  这和“假如中了500万该怎么办”的烦恼是一回事。一直得不到异性喜欢是一件很苦恼的事情,但直面这个苦恼太难过了,这样的女孩没有勇气面对,所以改变了苦恼的内容,把“为没有异性追求而苦恼”变成了“假如很多异性同时追求该怎么办”的苦恼。
  这种自我欺骗的方式用的是置换的手法,置换了苦恼的内容。置换还有另一种手法,即置换主角,本来是我为一件事苦恼,但我不愿意碰它,于是变成我为别人这样的事情而苦恼。
  譬如,一个女孩,一直没有男朋友,也没有信心面对异性,但她却特别热衷于为别的女孩介绍男朋友,还很焦急地给别的女孩说,你这么优秀这么好,还没有男朋友怎么行。
  其实,她是置换了苦恼的主角。本来,是她为没有男友而苦恼,但她不愿意面对这件事,于是变成了为别的女孩没有男友而苦恼。
  并且,当她说“你这么优秀这么好”的时候,实际上反映出,她对自己没有信心,她认为,只有“这么好这么优秀”的女孩才配谈恋爱,而不够好也不够优秀的她不配谈恋爱。
  但其实,这是她自己的心理在作怪。喜欢她的异性并不少,也有不少异性爱和她在一起,但她对自己要求比较高,认为自己只有达到某种条件后才配谈恋爱,否则就是对恋人的不负责任。
  小资料:心理防御机制
  精神分析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发现人的心理防御机制。这个心理防御机制的目的本是为了保护心理免受伤害或痛苦,但是,人用心理防卫的手段去处理问题,结果反而会加重自己的心理痛苦。
  原因在于,心理防卫行为有一个本质特征,就是逃避真实,例如,否定真实的心理感受,歪曲造成痛苦的客观事件等。心理应付方式往往会收到暂时的效果,就像一个人遇到问题去买酒求醉,从而把问题“忘掉”一样。但是,问题的根子还在那里,会在日后产生更严重的心理危机。
  不过,必须看到,有相对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或者说较少使用心理防御机制的人,几乎都是在比较健康、宽容、充满信任的童年环境中长大,而在艰苦、挑剔甚至充满敌意的环境下长大的人,无可避免地会有较不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
  “我是不幸,但你们该羡慕我”
  一位男士,一生多舛,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相继遭遇意外死去,他经过很艰苦的奋斗才长大成人,读了重点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外资企业工作。
  如果你和他喝酒喝到深处,他会痛哭流涕,讲他的人生多么不幸,他是何等地羡慕那些在正常家庭长大的孩子。但清醒的时候,他不会这么说。相反,他会说,他一点也不羡慕别人,因为很多父母太糟糕了,还不如自己一个人过呢。何况,他拥有别的孩子都没有的自由,而且现在过得也不比别人差。
  他这是置换了主语和宾语,本来,他的真实想法是“我羡慕你们”,但却被他置换成“你们应该羡慕我”。
  这已经有了一些“酸葡萄”的味道:我能吃到的就是好的,你们吃的,滋味都不如我的好。
  上一期“健康•心理”版文章《遭遇极端危险,做贤者危险》提到的被绑架了8年的奥地利女孩卡姆普什,她对媒体说的那一番话———“我并不觉得自己错过了什么,值得庆幸的是,我没有学会吸烟和酗酒,也没有交上坏朋友。”———就有酸葡萄的味道。
  置换内容也罢,置换主角也罢,互换主语和宾语也罢,酸葡萄心理也罢……这些看上去不够健康的自我欺骗的方式,都有一定积极的作用:保护当事人,使其不丧失活下去的勇气。的确病态,但也有保护意义这些有点病态的方式,多是在遭遇了接二连三的挫折后而形成的。阿良是濒临下岗、积蓄被股票套牢、自己和全家人的生计都面临生存压力的情况下,发展出了“假如我有钱该怎么办”的自我欺骗的方式。
  那位在外企工作的男士,他的人生相对可能更为不幸,如果过早地去直面父母早亡这个不幸,他可能会悲伤得失去活下去的勇气。相反,运用一下“我不羡慕你们,你们该羡慕我”这种自我欺骗的方式,他会没有那么悲伤,甚至还带着骄傲而活下去。
  至于卡姆普什,她16岁的人生,有一半时间被关在6平方米的地牢里,她如果现在就直面这一点,她也可能会因为自己的人生因一半时间被浪费而产生自杀的倾向。
  人生太苦的人,经常会发展出一些病态的自我保护的方式。这些方式,虽然限制了他们,损害了他们的现实知觉能力,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病态的自我保护的方式,也有相当的积极意义。
  但必须强调,不是所有遭遇了太多苦难的人,都会发展出这些自我欺骗的方式。实际上,也有不少人,总能鼓足勇气,“直面惨淡的人生”。
  解决之道:最好从娃娃抓起
  那么,这种直面悲惨的勇气,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
  3岁前是关键的时期。首先,2岁前,孩子与母亲(或类似母亲的角色)的分离要少。我们惧怕不安全的环境,惧怕挑战,惧怕直面惨淡的人生,按照心理学的说法,本质上都源自童年形成的不安全感,而这种不安全感,主要来自与父母的分离,尤其是与母亲的分离。如果经常与母亲分离,而且孩子没有一点预期,那么分离的痛苦就会远超出孩子的承受能力,会让他在很小的年纪就发展出一些自我欺骗的方式,以告诉自己“与妈妈分离,没有那么痛苦”。长大了,这种逻辑就会发展成“生活中的那些灾难,没有那么痛苦”,甚至干脆说,“那些灾难根本就没发生”。
  这是很关键的一点。有极少数人,在屡屡遭遇与母亲的分离的痛苦后,反而会变得特别胆大(其实他们内心仍然很胆怯),特别喜欢灾难的挑战,甚至会成为我们社会中的佼佼者。但多数人,如果在2岁前遭遇了太多太漫长的与母亲的分离,那么他以后会变得特别不敢面对生活中的不幸与灾难,他的自我欺骗的方式会特别多。我们勇敢,是因为心理有安全基地其次,从1.5岁~2岁开始,要鼓励孩子探索未知世界。这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是孩子发展勇气和独立探索能力的关键时间,父母不要苛求孩子的绝对安全,而不放手孩子去探索他的未知世界,譬如说爬10米去抓自己的玩具熊。如果父母看着孩子太辛苦,而自己迈几步把这个玩具熊递给孩子,那么孩子的这次探索其实就是以失败而告终,他的勇气和探索精神就得到了一次损害。如果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那么,他就会变成一个懒惰、没有勇气的人。
  不过,在孩子进行这些探索的时候,虽然父母不可以经常替他去做,但一定要有人陪伴他,当他遇到挫折的时候安慰他,等他情绪平静下来后再鼓励他继续进行探索。这样一来,这个孩子就会形成这样的心理:不管我遇到什么挫折,我的背后一定是有一个安全基地的。等长大以后,这种心理就会埋在他的心底,让他成为一个特别有勇气的人。
  我们只看到了一些成年人的勇气,但实际上,我们却容易忽略,他这种勇气其实是来自关系,他其实是潜意识深处相信自己不管遇到什么挫折,他都有一个安全基地。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通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重庆心理咨询 重庆心理医生 重庆抑郁咨询  重庆焦虑咨询  重庆夫妻咨询   
 
重庆家庭咨询  重庆情感咨询 重庆强迫咨询 重庆黄手帕心理  重庆心理培训  心理咨询师  
 
重庆心旅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www.hspxl.cn  微信公众号:hspxl
 
 
------分隔线----------------------------
版权所有 重庆心理咨询|重庆黄手帕&心旅心理咨询有限公司2010-2021  渝ICP备14009647号-1
电话:023-89009815(7×24热线) 地址:(公司咨询部)重庆市渝北区龙华大道99号长安锦绣城26-20-9(江北新牌坊转盘附近,加洲花园、电子校旁)
重庆心旅心理咨询网址:www.hspxl.cn 邮箱:865273090@qq.com
 公安备案编号:50011202000749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2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