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端顶部图片
重庆黄手帕&心旅心理咨询:儿童、青少年成长心理/广泛社会适应问题/应激不适/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创伤/人际交往/亲子关系/情感婚姻家庭/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神经症性心理问题/性取向问题/性心理问题/性格偏移等,心理顾问与心理测评服务。
为对来访者负责,对本所不适合或不匹配的,我们将负责为其提供转介服务。 心理讲座、团体辅导、工作坊、企事业单位EAP服务。
重庆黄手帕心旅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邮箱: 865273090@qq.com
电话: 023-89009815(7×12热线,9:00-21:00)
微信公众号:hspxl
网址: www.hspxl.cn
地址: (公司咨询部)重庆市渝北区龙华大道99号长安锦绣城26-20-9 (江北新牌坊转盘附近,加洲花园、电子校旁)

我们知道,有时要把自己的心灵交付到心理咨询中,需要莫大的勇气。在徘徊犹豫的时候,加入我们的群为您与我们保持了一个合适的舒适距离。

曾奇峰专访:应付苦难是精神分析的事,享受生活是你的事

时间:2017-04-19 17:08 点击:

若说到“精神分析”你会想到谁?不用说,一定是弗洛伊德、荣格之类的大师吧,稍微了解心理学的读者,可能还会想到这一对亲密的伙伴还为着各自所信仰的理论而反目吧!事实上,今日不仅精神分析之间的差别小了,甚至,学派之间的差别也越来越小了。正如曾奇峰老师讲的:“我本人使用的一些精神分析技术,被一些超级聪明的同行看成是行为主义的。”
对于学术之争,曾奇峰老师的解释是:关于心理的所有科学理论,本质上不应该是完全冲突的。整个人类的派系之争,都是我们的气度和智力发展尚处在低级阶段的表现。这厢,带着用户所关心的诸多问题,心灵咖啡特采访了曾奇峰老师,以飨读者!
曾奇峰简介
精神科副主任医师,武汉中德心理医院创始人、首任院长(1988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学组副组长,华中地区组长。德中心理治疗院(在德国注册的机构)中方委员之一,中华医学会武汉分会精神医学委员会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心理卫生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曾在多种心理治疗杂志上发表多篇专业论文;多次在世界性心理治疗大会上宣读论文,在多种心理学普及读物上发表科普文章数十篇。精通英、德两门外语。为“心理医生对你说”丛书之《你不知道的自己》作者,另著有《幻想即现实》一书。
心=心灵咖啡网,曾=曾奇峰老师
精神分析若不是科学,那么它一定高于科学?
我觉得没有任何的学问,能看见真理。相较于认知行为、人本主义,甚至是“身心灵”,精神分析的地位并没有比较高尚,只是我们各自选择用自己习惯的方式,去看待这个世界、诠释眼前所看到的现象,以及,守护自己所相信的东西。
只是当我们选择某套理论,也表示我们选择了一条将被挑战、将被检验的路。甚至,我们也可以自我检验,那些自己曾经相信的东西,是否为真?这里就有一个很好的方法,正如曾奇峰老师所言说:多读书、多交流、多实践。
:了解到,你一直致力于精神分析理论的研究与应用,你认为,“如果说它(精神分析)不是科学,那么它一定高于科学。”记得荣格曾讲过,不只有西方的建立在因果关系上的才叫科学,还有东方的以《易经》为代表的另一种科学——“道”。关于精神分析理论与科学的关系,你能具体说说你的观点吗?
:说精神分析高于科学,是辩论时说的“气话”,不必当真。准确的说法是,精神分析是科学,但又不仅仅是科学,它同时还是艺术。这貌似有点高于科学的意思。
对精神分析的实证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而且越来越热门。比如德国法兰克福弗洛伊德研究所,原来是临床、培训和研究一体的机构,现在变得越来越科学化了,即很多的人力物力都投入到了科研中,培训的功能,已经被另外的机构取代。全球精神分析科研的结果,已经可以用浩若烟海来形容,可惜,我国这方面几乎还是空白。我个人没做过任何精神分析科研,我只是学习和应用它而已。
精神分析作为艺术那个部分,是不可以被科研的。就像爱情不可以完全被科研,音乐也不可以一样。
:心理学基础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行为,应用心理学还有第5个目的——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这些目标构成了“心灵咖啡”事业的基础。这也是心理服务行业很多从业者的奋斗目标。那么,你期望心理服务达到怎样的一个状态呢,能具体说说你的愿景吗?
:我的愿景有三个,这三个既很小但也很大——
□ 第一,我希望天下父母都能够知道怎么善待自己的孩子,使孩子在一个轻松快乐的环境中成长。
□ 第二,我希望我们社会中人与人配得上万物之灵的美名,相互支持而不是相互猜疑迫害。
□ 第三,我希望每个个人,能够在老天为他准备的天赋之上,充分发展他的能力和实现他的梦想。
心理学无法在社会这个宏观层面上达成上述目标,但是我想,在很多情形下,在个人、家庭和其他小范围内,是可以的。
:据观察,心理工作室的老师大致可分为两支:以大专院校的老师和科班出生的学生为代表的,抱持精神分析、认知行为和人本主义理论及技术的心理咨询师,此其一;其二,以各行业半道出家者为代表,秉持“身心灵”的理念和技术的心理咨询师。你如何看待这样的局面,以及你如何评价“身心灵”呢?
:刚刚谈完科学,又谈身心灵,很有趣啊。以我个人的资质和受训经历,我只能在察觉和解释身心这两个层面的,没有能力达到灵那个层面。再说下我个人观点:我觉得将整体进行切割,比如切割成身与心两个部分,是不妥的。人是一个整体,不好分割。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分割的部分越多越不对。
还有,我知道的事实是,全世界被政府或保险公司认可的心理从业人员大致分两派:一是你提到的大学教授们的学院派;二是在医院或者私人开业的临床派,主要是精神科医生或临床心理学家。这两派有时候扯皮,有时候也合作。
:在眼下,心理服务行业的发展似乎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你对致力于心理服务的同仁和后辈有什么寄语吗?
:九个字——多读书、多交流、多实践。
应付苦难是精神分析的事,享受生活是你的事
有观点认为,心理咨询并不能使来访者进入一种不可能的幸福状态,而是帮助来访者树立一种面对苦难的哲学式的耐心和坚定。就此说法,曾奇峰老师讲了,应付苦难是精神分析该做的事儿,享受生活才是你该做的事儿。若不能如此,曾老师戏虐地讲,精神分析还远不如夏夜街头大排档的一盆小龙虾加几瓶啤酒呢!
:心理工作室通常是根据来访者想咨询的问题推荐相应领域里的老师,但作为来访者,如何考量工作室推荐的老师,方能更快速地找到和自己最匹配的心理咨询师呢?
:这有点像找恋人,要相信一见钟情。这说的是整体的感觉。如果第一眼见到这个人就很不爽,可以想象以后俩人在一起做那么私密的、深度的探索会有多么艰难。
当然,有一见钟情之后越来越不好的,也有不打不相识开始不好后来越来越好的。但这样的比例会少一些。
:有一种观点认为,心理咨询并不能使来访者进入一种不可能的幸福状态,而是帮助来访者树立一种面对苦难的哲学式的耐心和坚定。这样的观点在精神分析治疗上也同样适用吗?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我不同意这样含糊笼统的观点,这样的观点是多种悖论的融合。我希望这样精确地表达——
□ 如果来访者认为他若能永生才是幸福的,那我们的确不可能使他进入这样的幸福;
□ 如果来访者需要自己、他人和社会是完美的,这样他才能幸福,这个幸福同样不存在;
□ “面对苦难的哲学式的耐心和坚定”是一种很好的状态,但前提是“面对苦难”,在没有苦难的情形下去“哲学”,这是反生命的。因为生命除了苦难还有快乐。过度强调苦难的人太想成为哲学家了,他们并不那么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也许某一天,哲学家这个职业会消失,或者不再那么受人尊重。但永不消失永受尊重的也许只有一种人:生活家。生活大于哲学。人生最好的状态是,让哲学对付苦难,我们享受人生。精神分析也可以是这个作用。只有三种情形需要精神分析——
□ 一是你有麻烦需要解决;
□ 二是你觉得精神分析跟声色犬马一样是享受;
□ 三是你靠精神分析吃饭。
除此之外,精神分析远不如夏夜街头大排档的一盆小龙虾加几瓶啤酒。
:在咨询中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各种心理咨询技术和疗法会被交叉使用,而并不像书本中把流派分的那么清楚;似乎对心理咨询师来讲,什么技术有用就用什么技术。所以有人讲,心理咨询师是“最不讲道理的”,也是“最大的实用主义者”,你如何看到这样的问题?
:这样说吧——新手就不按照套路出牌,想咋地就咋地,那叫乱来;老师傅(至少从业10年以上)想咋地就咋地,那叫无招胜有招。
我见过一些新手,几次咨询就用了七、八种流派的理论方法,令人眼花缭乱,我感觉他们的来访者基本就在观看咨询师在那里画符念咒跳大神了。这其实是咨询师本人焦虑的表现,用不同的套路缓解自己的焦虑,对来访者并无帮助。当然,我也见过始终只用一个套路的老手,大气从容、无坚不摧,令人佩服。
恕我孤陋寡闻,在中国,我没见过可以熟练使用三种流派技术的治疗师,当然,是严格意义上的三个大流派。也许全世界也没有。
还需要说一句:学派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小了。比如我本人使用的一些精神分析技术,被一些超级聪明的同行看成是行为主义的。我的解释是:关于心理的所有科学理论,本质上不应该是完全冲突的。整个人类的派系之争,都是我们的气度和智力发展尚处在低级阶段的表现。佛也许会说:所有分别,都是你内心的不整合。
:在寻求心理服务的过程中,你认为,来访者抱持怎样的心态对自己最为有益?
:我去找一面镜子照照我自己,不是去找奶妈,也不是去找上帝。我最终是从恰当的客体回应中找回我自己。人一辈子,除此无它。
认真地活着,自己搞不定的就找人帮你搞定
说起幸福,我所说的是指从一个极为健全的心灵中所生起的深刻绽放感。这不单只是一种愉悦的感觉、一种暂时的情绪或心情,而是我们存在的最佳状态。这样一说,问题也跟着来了,“幸福”的概念俨然有点像“爱情”了,每一种超越纯现象学面向的陈述,都将遭受到批评。似乎,即便是最佳的阐释尝试,也不过是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地将“幸福”转换成另一种隐喻语言而已。
:关于幸福这个词,“通常指涉某样细微而不明确的事,是那些人类蓄意要模糊对待的词汇。因此,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诠释。”法国哲学家亨利·博格松如此写着。那在你看来,幸福又是什么?
:幸福是:对生命的尽可能大的范围的深度觉察,不管后果是幸福还是苦难;知道自己要什么,还知道可以用什么方式得到;临死时知道自己好好地活过,还知道自己也曾努力让别人好好活着。
:心理学的实用性主要体现在,它不仅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还能告诉我们怎么样做才能接近这个“对”,不仅能帮助人们改变观念和心态,更重要的是提供方法和路径。就针对幸福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方法和路径”要和“心灵咖啡”用户分享吗?
:从精神分析角度,谈对错是原始的状态,是4岁以前没有解决的冲突在成年时期的反应。越是人格成熟的人,越会淡化对错。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也是这个观点。比如“是非中人”是个相当贬义的评价,意思是:某人总在人际关系中搬弄是非(对错),那就是小人了。小人者,没长大的人也。
不谈对错谈什么呢?谈爱。爱中无所谓对错。我国法律上也在考虑这一点了,即不强迫亲人举证,亲人是用来爱的,而不是用来检举揭发的。很遗憾,我们曾经有很长一段丧失了基本人性的历史。
幸福的路径其实也很简单:认真地活着,自己搞不定就找人帮忙。
:追求幸福是一辈子的事情,在这过程中,为不失了方向、短了分寸,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讲,有什么是最需要注意的吗?
:每个人都可能这样。也许只要注意一条就可以了:越是不舒服的时候,越不能一个人呆着;要找人说话、吃饭、喝酒、骂人或者打麻将。
后记
采访最后,曾奇峰老师应心灵咖啡之请,为大家推荐了几本有关个人成长的书:其中有Jane Milton 等三位女性精神分析师合著的《精神分析导论》,此外,还有曾老师力荐的科胡特的三本书,分别是:《自体的分析》、《自体的重建》和《精神分析治愈之道》。算是个小小福利吧!







重庆心理咨询 重庆心理医生 重庆抑郁咨询  重庆焦虑咨询  重庆夫妻咨询   
 
重庆家庭咨询  重庆情感咨询 重庆强迫咨询 重庆黄手帕心理  重庆心理培训  心理咨询师  
 
重庆心旅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www.hspxl.cn  微信公众号:hspxl
 
 
------分隔线----------------------------
版权所有 重庆心理咨询|重庆黄手帕&心旅心理咨询有限公司2010-2021  渝ICP备14009647号-1
电话:023-89009815(7×24热线) 地址:(公司咨询部)重庆市渝北区龙华大道99号长安锦绣城26-20-9(江北新牌坊转盘附近,加洲花园、电子校旁)
重庆心旅心理咨询网址:www.hspxl.cn 邮箱:865273090@qq.com
 公安备案编号:50011202000749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2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