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父母者,心灵的健康与成熟,意味着孩子存在本身已经满足了父母。也就是,孩子生活得好,已然满足了父母。所以,在孩子需要无条件的爱时,可以给予孩子不求回报的爱;在孩子需要有条件的爱时,其给予的有条件有爱,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孩子培养适应社会的健康人格,而不是为了满足自我(满足父母的自恋、不安全感、代偿自卑、情绪的垃圾桶等)精神上的需求。
虽然没有完美的父母,父母也是人,是人就会有缺点或不足。但只要父母性格上的偏差不要太大,孩子也可以用父母给予的好的部分去纠正不好的部分。这样的父母,整体上在精神层面,就是满足孩子的。孩子的人格,也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
而如果父母人格缺陷或偏差太大,父母在抚育孩子的过程中,其实是在通过孩子满足父母的精神需求。而当孩子的心理成长,是为了满足父母的需求,而不是自我心理发展的需求,人格的偏差就一定会出现。这种人格的偏差,也就是孩子成年后的心理疾患形成之根源之一。 |
通知公告:
- 离婚了,怎么给孩子说? -2024-06-21
- 我要你为我骄傲--咨询结束十年后与来访者的对话 -2024-09-18
- 拖延:化解自恋冲突的如来大法--拖延症背后隐藏 -2024-09-10
- 饕餮、蛋壳与大象--长程心理咨询的本质 -2024-08-19
- 自恋导致的自卑、抑郁和社交恐惧——隐匿性自 -2024-08-14
- 你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你应该去S!--从小做到大 -2024-08-06
- 死亡母亲——症状的保护机制与积极意义 -2024-06-26
- 伴全能之无能感——无法言说的“全能痛楚” -2024-06-24